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五是商品化率越来越高,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了解,全市商品菜总产量为30万吨,汉台区占全市的30左右。我区蔬菜70供应本城市居民;10供应周边留坝、略阳、宁强等县;20销往甘肃、青海、宁夏、西安、重庆等省市。蔬菜销售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同时,冬春时节从关中、云南等地调入番茄、黄瓜、蒜苔等果菜类蔬菜,年调入蔬菜一般保持在1万吨左右。目前全区有农贸市场17个,遍布全区各个小集镇。其中1998年投入运营的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200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批发市场”。该市场占地106亩,累计总投资3295万元,日平均交易蔬菜400吨、交易额40多万元,年实现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其中仅我区蔬菜就占70以上。此外,20xx年我区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参与蔬菜产业化建设,引进的津坤工贸公司按照“公司+基
地+农户+科技”的模式,经营了1050亩无公害莲藕,采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目前已在西宁、兰州等城市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网点,主要经营无公害汉中莲藕,从而使我区蔬菜销售进入外地市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我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调查表明,蔬菜产业之所以能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传统支柱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区地处南北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条件为蔬菜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日光温室、竹架大棚和露天种植三种种植方式在我区都具有可适性,我国现有的蔬菜品种在汉中基本上都能适生,从而使我区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我区是汉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有城市人口24.7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加上周边山区县及26.7万农村人口蔬菜的消费,仅在本市就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26公斤,而我区人均占有量仅220公斤,如果加上常驻流动人口和周边县人口,我区人均占有蔬菜量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低,因此,仅本地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其它县不可比拟的。
三是具有外销的市场空间。由于独特地理自然条件,使我区生产出来的一些蔬菜品种具有独具一格的风味和品质。同时,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我区一些蔬品种具有特定的上市时间,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不可替代的。加之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区通往西北、西南的通道都已打开,为我区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区传统的一些蔬菜品种,如莲菜、上海青、莴笋、胡萝卜、洋葱、食用菌、茄子等在西北地区已有了稳定的市场。
四是农民有传统的种植习惯。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区为了满足本地城市人口蔬菜消费的需求,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扶持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些蔬菜专业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市场销售已成网络,尽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占用了部分专业菜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专业菜地,一些菜农在长期的种菜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农户为了自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菜的习惯,这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是有一支作风过硬的技术队伍。在历次的机构改革中,我区始终高度重视蔬菜技术队伍的建设,除区上保留了蔬菜技术服务站以外,蔬菜生产成规模的镇乡办事处都配备有蔬菜技术专职人员,这支队伍大部分人员技术过硬,作风扎实,深受菜农欢迎,从而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近年来我区蔬菜发展的进程来看,尽管我区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增幅(20xx年到20xx年,增幅比例为2.2和9.2),但其增速与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蔬菜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气侯因素制约我区不能用日光温室生产高档反季节蔬菜。尽管我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一年大部分时间蔬菜都可露地生长,但是,在冬春季节,我区大部分时间多雾,光照时间和强度不足,如果单靠自然的光照,日光温室里的茄果类、瓜类等高档反季节蔬菜无法正常生长,而这段时期正是蔬菜需求的旺季,西北、关中、山东等地都能依靠充足的光照就能生产出反季节蔬菜,因此,这段时期我区高档菜的需求全部要依靠外地调入。
《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相关文章
- 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 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