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后来,父母强行安排他到镇上窗帘厂上班,一个月800块钱。在窗帘厂,孙寒认识了当时全镇唯一的快递员——每天骑着摩托车,背着大编织袋,从睢宁送货到宿迁,途经沙集。于是,孙寒就在他路经的时候,付一些提成,求他帮忙带货到宿迁,通过那里再发向全国;而配合这艰苦的运输条件,孙寒其时经营的都还是些便于运输的小礼品小物件,利润很薄。
在上海时,孙寒逛过著名家居商场宜家,很喜欢那种风格,拍了些照片回来。后来他想,仿照宜家做些家具,应该会好卖吧?于是拿着2000块钱,满村满镇满县地找木匠,找了二三十家,连做骨灰盒的都找过了,没人能做。最终,镇上有个家具厂愿意想办法,找了些窍门弥补工具上的欠缺,山寨宜家产品就此诞生。
看着孙寒成天在家里发几十单的货,却从不见人上门付钱,也没个店铺门面的,村里人议论纷纷:老孙家那孩子是不是在搞传销啊?
孙寒的店成了村里的一个“秘密”,只有另外两个好朋友陈雷和夏凯知道。直到孙寒经营家具三个月后,住在对门的王朴找上门来。
裂变的网店
王朴跟孙寒同龄,20岁结婚后就跟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干塑料回收再加工的买卖,他说,干塑料每天赚三五百块钱就www.77xue.com了,而开网店卖家具则能赚一千多块钱。
“每天交流的人就是干塑料的。”那时王朴的头脑里,似乎天下只有塑料这么一桩生意。
对门的孙寒就很不一样,天天发货,从一开始的几件到几十件。自从开始做家具生意,全镇唯一的快递员的小摩托车也承载不了大件了,孙寒只能自己骑着摩托车,把货横在车头处抱着,“基本上路都占满了”,一路骑到宿迁,腿都“压麻了”。
这让王朴很好奇,就问孙寒这生意是怎么个做法,钱是怎么弄到自己账户上的。听着孙寒讲,王朴觉得这事简单啊,比干塑料轻快多了,整天就发发货。于是央着孙寒帮他注册了店铺。
“他那时打字都不会打,一个手指盘旋半天才落下。”孙寒描述王朴网店起步时的样子。
“第一个生意来的时候,基本都是在跟孙寒通电话,(让他告诉我)哪一步哪一步做什么。”王朴不讳言对孙寒的亦步亦趋。至此,他终于弄明白了,几年前电视上说的“不出门就能买到东西”这个谜题的答案。
从碍于亲邻面子而不得不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开始,孙家本来想藏着的致富秘诀开始在村里流传,上门打听致富经的人越来越多。
村里的周老头(他叮嘱说不要写出真名,“就写感谢党的政策好,旁的不要讲”,“领导好呢,大家都跟着富起来了”),快70岁的人了,也听说了这个“秘密”:“跟说瞎话似的,都能卖出去货,做得可红火。”
“以前人不敢做是觉得在电脑上做应该很难,需要一定水平一定知识才能做,后来看他(王朴)能做,他估计就是小学文化吧,他要是可以其他人都可以了,所以大家都开始做。”孙寒说。
村里开网店的人多了起来,而且大家都只卖家具,跟孙寒家的取材样式都一模一样,连店里使用的照片都是直接拷贝。复制养猪模式、塑料模式的威力又一次集中施展在复制“山寨宜家”的事业上。
看着村里的网店有裂变式发展的趋势,“怕做的人多了在网上砸价”的孙寒觉得,必须打场保卫战了。20xx年的一天,他叫上陈雷、夏凯和王朴、王跃两兄弟,在陈雷经营的影楼,开了个签署保密协定的“会议”。吃饭喝酒间,陈雷说,“借钱可以,但这是生意,我教了你就多一个竞争对手,跟树立一个敌人一样。”王朴回忆说,陈雷在“家法不外传”方面做得确实比较好,“人家问他,他就说自己不干了,电费都不够,就推过去了。”
《“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相关文章
- “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 › “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 › 探秘义乌“淘宝村” 家家户户开网店,农民华丽转身变“网商”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