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阶段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
企业成本管理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一种依靠成本赢得竞争优势的境地,不像国外的企业很多走的是技术和产品创新的路子,虽然对成本也有要求,但不如国内企业如此迫切和见效显著。因此企业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尤为迫切。但企业在实行战略成本管理之后效果如何,还必须经过评价才知道,本文主要对生产阶段进行绩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
(一)定性评价
生产阶段的定性评价指标可以设置为各个作业间的契合程度、工人的士气、生产设施和设备的安排合理程度、全面的计划生产成本制定状况、计划成本制定合理程度、生产控制体系有效程度、生产管理人员称职程度、生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标准的清楚、合理、有效程度等九个评价指标。
(二)定量评价
生产阶段的定量评价指标可以从作业成本、对成本的影响以及其它三个方面来设计。其中,作业成本可以按成本动因的增加量、作业成本目标的完成程度、非增值作业成本的降低程度和增值作业成本的降低程度4项评分,对成本的影响按总成本的降低程度、材料的消耗、主要材料的消耗降低程度、工人的工作效率、机器停工频率及其机器停工造成的损失6个子项评分,另外设计完成任务所需时间、产品任务的完成度和产品的合格率3个其它项目,对各个项目的评分还加以不同的权重。
二、定性指标分值化
以远华公司的一部分生产评价为例来说明定性指标的分值化(见表1)。
共邀请了100名工人和管理者共同进行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对于定性指标的评价采用10分制,便于评价者进行打分。最终的评分结果也是10分制,与定量化的评分制和总体的评分制不统一,所以需要将10分制转换成100分制,因此生产阶段的总得分就为83.04,这说明远华公司的生产管理总效果较好,但还没有达到优秀的程度,仍然需要不断的改进。
分值各档的含义:
100~81说明企业在这一部分总的管理效果很好,个别部分需要改进;
80~61说明企业在这一部分总的管理效果较好,但少部分仍然需要改进;
60~41说明企业在这一部分总的管理效果一般,很大部分没有发挥管理的功效,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40~0说明企业在这一部分总的管理效果很差,管理方面一团糟,需要花大力气去改进;
三、定量指标的分值化
对于定量指标,虽然每项指标都由具体数值变化可以看出成效,但却不能统一到更高层次进行综合评价,因为每个指标的计算值有绝对数值、相对数值之分,而且每种指标的单位也不尽相同,不能进行简单的综合。这里采用功效系数法将每种指标无量纲和数值化,便于进行最终的综合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针对每项指标确定一对阙值,包括一个下限值(不容许值)和一个上限值(满意值)。无论是对于正项指标还是逆向指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都可以确定一对阙值,因为任何的努力成效都不可能突破极限。
其次,量纲计算使其数值化。计算如下:
公式中:xi为第i个指标实际值;x(s)为第i个指标的不容许值;xi(h)为第i个指标的满意值;d*i为第i指标的单项平分值。对于不容许值可以用历年最差的数值,也可以用较差的10%数值的平均值;对于满意值可以用行业先进的标准值,也可以用行业最优10%的平均值。
案例:几个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数据(见表3~表5):
以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例,从表可以看到红星公司的得分为99.3最高,统昆公司的得分为58.7最低,说明红星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管理效果非常好,而统昆公司则非常差。
四、得分值计算
得分值可以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计算:
其中:xi为得分值,fi为对应的权重。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自的得分值。xi为定性或者定量评价具体指标的评分值,fi为其对应的权重。
2、计算生产阶段的综合得分。xi为定性评价或者定量评价的评分值,fi为其对应定性评价或者定量评价的权重。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要对生产环节进行成本管理,设计阶段、采购阶段等都需要进行成本管理,而且每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所占的比重不同,本文只对生产环节战略管理成本进行绩效评价,其它阶段的绩效评价方法相似于生产阶段。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让“部门”变身构件化“流程”
《生产阶段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相关文章
- 生产阶段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
- › 生产阶段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生产阶段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生产阶段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生产阶段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生产阶段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