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预算额度的控制制度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企业对费用预算额度的处理思路存在一些不同,显然不同控制制度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例如,有企业提到,当费用额度不能递延到下期,同时节约奖励的比例又很低时,期末突击花钱的现象是很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国外公司的预算案例中也有提及。实务中也创造了许多方法试图改变这种现象,如在逐月考核费用进度时,如果额度有剩余,有的企业不允许延期使用或只允许部分延期(如剩余额度的70%),有的企业甚至在剩余月度压缩原定预算额度,超支不予补回。这些方法效果如何,尚待实践检验。也许不存在唯一最优的制度模式可解决"突击花钱"问题,不同企业、不同预算项目、不同管理基础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只希望以此为例来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预算制度和企业行为关系的重视。 调整预算的必要性和做法预算是为了把握未来的变化,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不是束缚自己的手脚,而未来必然存在某些不确定的因素,环境的变化是永恒的,"永远不变的是变化",实际完全符合预算的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当实际的变化超出预计很多时就需要调整预算。因为如果发现某项预算编制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坚持按照原预算去执行,显然不符合预算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初衷。
预算的调整是正常的,尤其在刚开始做预算,人们的经验不足,调整的频率和幅度可能还会比较大。除了定期地总结前一段预算情况时可以对下一期预算作必要调整以外,在一些特别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做特殊调整。但是预算调整必须要有一定程序。预算调整程序应该由制度来保证。
www.77xue.com的预算调整程序首先,应该严格界定调整范围,只有出现不可控制的因素变化时,如市场需求或价格变化、设备维修的需求变化或其它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意的原因出现才允许调整预算。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上级考核指标变化也是预算调整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控因素。
同时,应该规范预算调整的权限与流程,有关的归口部门或责任单位,应对不同预算项目的调整做出申请,依照不同的规程审批后,才能予以调整。重大的调整应该通过预算委员会集体讨论。只有对调整范围、调整程序、调整权限进行严格规范,才能在出现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时,使预算调整有序进行。这样调整才不会削弱预算控制的力度,反而可能增加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促使各责任中心认真、负责的编制预算,努力探求本责任中心预算编制项目的合理定额以及变化规律。
调整预备留在明处为了准备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利润指标,通常各企业在制定预算时都会或多或少地"留有余地",即上报的指标和分解给下级部门的指标有所不同,这种做法虽然使自己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性,但是有时会使预算成为"糊涂账",从而影响了预算的"硬约束力".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单位采用分项目设置调整预算费的办法,以解决某些预算项目由于基础资料掌握不全或预算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的预算编制不准确问题。预备费是指预算执行数与预算下达数之间的差额。根据预算项目的重要性以及预算编制的难度确定预备费的大小。分项目设置预备费的办法,把"余地"留在了明处,每个预算项目是否需要预备费,预备费留多少,都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讨论决定。一般情况下,预算调整就通过预备费处理。这样既可以使预算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又不失预算的控制力,有利于日后实际与预算的比较和分析。
- 上一篇:从目标利润到全面预算如何转变
《费用预算额度的控制制度》相关文章
- 费用预算额度的控制制度
- › 费用预算额度的控制制度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费用预算额度的控制制度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费用预算额度的控制制度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费用预算额度的控制制度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费用预算额度的控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