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旧书店逐渐“搬”上网
老吴称,如今能让读者们有“寻到宝”感觉的旧书已经少得可怜。
“如今经营艰难,收入也仅够揾两餐。”位于广州文德路的浩天书店是一间传统意义上的老书店。这家店,没有借助网络或者“转行”兼卖打折新书来带动生意,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旧书店的经营模式———由店主老吴自己四处走访废品收购站找书,或者等待读者送旧书上门,再转卖给读者。老吴坦言,如今传统旧书店已难于经营。日前,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广州市内的旧书店多数已经转型,不少旧书店已经逐渐“搬”到网上,传统旧书店已经是凤毛麟角。
小店保持“原味”
走过十五年
“小店里的货架都是十几年前添购的。除了书本的流通,一直以来,小店的外观及经营模式可谓一成不变。我每天都会抽一些时间,走访广州多个废品收购站寻找货源。”
日前,记者来到了文德路一条小巷子的角落里,一间不起眼的小瓦房前。如果不是因为中间小房子门外有“旧书店”的牌匾,很难想象,一间书屋就藏身于此。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老吴就是这间小书屋的老板。据称,他在文德6巷这间小书屋里,已经呆了近十个年头。由于当天早上是工作日,老吴知道,像这样的时间段,客人是较少的,于是他开门走进小书屋里,稍做整理后,打开电视机,关注起了股票行情。
老吴表示,他与“旧书”结缘已经将近二三十年,平时就喜欢收集和收藏旧书。十五年前,由于藏书愈多,加之对这一行的喜欢,他索性在文德路一带开了“浩天”旧书店,并于八九年前搬到文德6巷。老吴表示,他在这里经营,就是觉得,老西关的街坊中,有文化的人多,这是书店生存的沃壤。老吴表示,由于年龄、知识以及资金等的限制,他无法在经营上做一些改变,比如建网站进行收购销售之类。
生意渐走下坡
如今仅够揾两餐
“之前还略有盈余,如今只能揾两餐了,一来是因为好的旧书越来越难以收买到,且其中真正有收藏或研究价值、能让读者们有‘寻到宝’感觉的旧书更是少得可怜。二是随着电子书的出现,人们阅读习惯改变的影响。”
记者在“老吴”的旧书店看到,老吴的小书屋已略显“疲态”,即便是位于书屋门口,作为书屋门面的旧书屋牌匾也富有沧桑感———斑驳、简陋。店内十来平方米的空间内,堆满密密麻麻的书架,显得非常局促,而店内的书架已经非常老旧,配上“拆尘松散”的破旧天花板,似乎已经没有了再简陋的空间。
老吴告诉记者,“巴掌大”的小店,足足收藏了一万多本旧书,这些旧书多是二三十年前的书本,也有少部分“古书”———清末民初及更早年份的书。在文德6巷开店八九年来,店内装修、环境一直变化不大,唯一区别是开店之初,生意还www.77xue.com,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意逐渐走下坡路。
老吴表示,为了帮补生活,他还帮人修补旧古书,或者自己炒炒股票。“我觉得旧书市场还是有前景的,因为有价值的书有着非凡的收藏价值,但我极其有限的财力,买不了多少有价值的旧古书。”老吴说。
老吴故事
即便收入不济 小店也将开下去
一九七八年自己写了数千字的《谈吐艺术》,用蜡版雕刻印刷出来,并跑去街头摆摊出售,每本卖5毛钱,几天就赚了两三个月的工资。那时候开始,年仅二十岁的老吴与书结缘,收藏旧书便成了业余爱好。
之后,老吴做过工人,开过货车,但始终找不到感觉。三十五岁时,老吴开起了旧书店,但即便是兴趣引导职业,也并没有给老吴带来很好的回报。老吴表示,在生意好的年头,盈余都再投入到旧书收购中了,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改善,因此颇有意见。“我现在居住在老西关的祖屋,目前的收入水平离买新房子、改善家里人居住环境,还差十万八千里。”老吴表示,即便收入不济,他的小店也将继续开下去,直到自己退休。
记者走访
多数旧书店
都已“搬”到网上
日前,记者走访广州多家有旧书出售的书店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旧书店已经是凤毛麟角,且大部分书店都不再是以传统模式经营。不少旧书店借助了网络,或者兼卖新书带动生意。不少店主表示,专门做旧书生意并不容易做。前天下午,记者来到中大附近有旧书出售的文津阁和小古堂书店,发现这里的旧书店,都进行了一定的“转型”。
- 上一篇:网店是否可以成为遗产
《传统旧书店逐渐“搬”上网》相关文章
- 传统旧书店逐渐“搬”上网
- › 传统旧书店逐渐“搬”上网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传统旧书店逐渐“搬”上网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传统旧书店逐渐“搬”上网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传统旧书店逐渐“搬”上网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传统旧书店逐渐“搬”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