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秘书PK老板事件反思:一把钥匙引发的血案
5..谁是胜利者:职位和尊严的选择?
尽管网络舆论认为瑞贝卡“有骨气”,但外企人力资源部的管理层却并不买账。邮件被转发出EMC后不久,陆纯初就更换了秘书,瑞贝卡也离开了公司。 昨天早上,记者刚在电话中表明身份,瑞贝卡就明白了,“这事儿闹得太厉害,我已经找不到工作了”。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显得十分谨慎。显然,这件事给瑞贝卡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一些阻力和障碍,后续演变的后果除了让她成为备受关注的“名人”之外,她个人能否从中收益还很难说,可以说前景不容乐观。从这点来讲,这件事情就无法定位瑞贝卡为“反抗外企强权的民族英雄”,因为那么多爱国的企业家都或保持沉默或明确表示不赞同。
当然每个外企受历史渊源的不同可能文化和管理风格具有自身的特色,适应不同文化的管理方式应该是进入外企的中国人的必修课,“总之无论在哪里,都甭想和老板争论”。因为老板可以用损失金钱来买单,而职业人却可能需要用人生的波折和青春来买单,所以说适应最重要。对职场来讲,只对国家和民族有尊严可谈,对个人而言好像都是虚无的东西,二者往往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无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公司正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的核心。不仅是消费品来自公司,生活区被公司高楼包围,文化被公司操纵,欲望被公司左右,最重要的是,你得从公司获得养家糊口所需的MONEY———为了生存,你的肉体和精神不得不臣服于公司意志。这种依赖结构塑造出一种公司绝对支配其职员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作为一个雇员,你没有多少尊严,你必须受老板的支配,否则就“滚蛋”。
这种操纵如今已越来越霸道。比如,有的公司规定有权定期查看雇员的电子邮件、MSN的聊天记录等并以此作为惩罚雇员的依据;有的公司还规定了雇员什么时间才可以去洗手间……许多“成功职员”总结出的职场规则通过畅销书广为流行:在公司里,规则由老板定,你只能做一个听话的职员;面对老板的指责,不能有任何借口,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绝不能和老板争论。这一切都已经成为“显规则”,内化到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中。批评家江熙在《公司论》中曾这样写道:我们的时代发明了一个多么优美的名词———管理,实际上这常常只是公司统治的一种美化形式;同样,公司文化也往往成为虚假的名词。
6.遵守职场的潜规则,出格者必受伤。
这样的事情在职场上屡见不鲜:打工的认为自己忠心耿耿、尽职尽责、饱尝委屈,可老板又觉得员工不忠不义。为什么工作变成了一件很伤心的事情?为什么人人都觉得自己成了受害者。
在我们看来,这件事情上,公司、老板、女秘书都是失败者:EMC成了外企、跨国公司的管理失败的典型;陆纯初在高级经理人圈子内声誉大受影响;对瑞贝卡来说,对她未来的职业发展可能更是负面大于正面。
这样一件没有胜利者的事件却越传越广、备受关注,原因很简单,现在职业人士大多都有“受害者心态”:“工作不开心,上司没本事,同事好嫉妒,下属不听话……”每个人都会联想起自己遇到的委屈,自然就会觉得女秘书的做法是为众多“受害者”出了口恶气。
我们理性地分析这些案例,你就不得不承认,所有当事人都犯了一个共同的、简单的错误:他们都只是从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愿望出发,并且认为别人应该跟自己的想法一致,结果当然不可能,所以人人就觉得不平衡,要么郁闷,要么生气,要么就恼羞成怒。比如,老板和女秘书的邮件内容针锋相对,但其中的内涵几乎一样:“我以为……你应该。”几乎所有职场冲突都源自这个句式。陆纯初觉得:我以为你应该等我,结果你没等,让我进不去办公室的门,你应该知道我的规则:秘书要等老板确定没事以后才能离开……而瑞贝卡却觉得:我以为你应该明白,我只是在工作时间为你工作,其他时间是我自己的。这就是两个人对于秘书该如何使用工作时间的“规则”理解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像这样的冲突在职场上屡见不鲜。
《女秘书PK老板事件反思:一把钥匙引发的血案》相关文章
- 女秘书PK老板事件反思:一把钥匙引发的血案
- › 女秘书PK老板事件反思:一把钥匙引发的血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女秘书PK老板事件反思:一把钥匙引发的血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女秘书PK老板事件反思:一把钥匙引发的血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女秘书PK老板事件反思:一把钥匙引发的血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女秘书PK老板事件反思:一把钥匙引发的血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