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辛亥革命
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本子目主要介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时,在华拥有巨大利益的帝国主义列强,以中立作为幌子,积极物色新的代理人来取代清王朝,他们看中具有军事实力的野心家袁世凯,一致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复出,加紧了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始终持观望、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维护在华的侵略利益,帝国主义不约而同的扶植拥有实权并媚外的袁世凯。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灭亡了。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届书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一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闸门。
教材当中的知识链接就是为了说明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破坏,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经验不足和妥协,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失败也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革命到底应向何处去?我们将在下一节中探究这个问题。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有关练习题。
[课后反思]
本课涉及时间较长,条理复杂。在背景处理上,感觉不好。因为前面的专题基本上没有涉及,现在教材过于简略。课堂讨论总觉得历史知识贫乏,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更好地分析,讨论抓不住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能力,任重道远。
www.77xue.com
- 上一篇:第11课 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