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居住
文 章来
源
第11课 居住
[教学目标]
1.知道居住方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地区居室的类型;理解中国居住文化与宗法制度变化之间的联系;自然环境对居住的制约。
2.通过对自然环境等文明要素在历史中对居住设施、格局等方面影响的讨论,以及对乔家大院个案的分析,进一步掌握利用文明史观点分析文明要素与文明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学生多途径搜集资料与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学归纳方法。
3.理解居住的历史同样是人类在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变迁中求生存、求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历史、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并通过对中国居住传统中丰富灿烂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居住与历史文化。
难点:居住与历史文化。
说明:
居住蕴含了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包容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既受到各种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以自身丰富的内涵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所以,居住与历史文化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2. 居住与文明。
3. 归纳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1:居住的早期发展。——教科书60页——61页。
材料2:居住与文化。——教科书62页。
材料3:居住与生产力。(钢铁工业为高楼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教科书61页。
[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
居住形式
生产力 居住 文明交流
“夏庐冬窟” 成熟居所 洞穴
帐篷
杆栏
上栋下宇
- 上一篇: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第11课 居住》相关文章
- 第11课 居住
- › 第11课 电脑美术
- ›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 › 第11课 饮食
- › 第11课 居住
- ›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 第11课 “秦王扫六合”
- › 第11课 放飞理想
- › 第11课 刷子和喷枪”教学设计
- ›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 ›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 ›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课时)
- › 第一册第11课 like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1课 居住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1课 居住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1课 居住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1课 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