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文 章www.77xue.com
岳麓版高中历史学科高一年上学期课时授课计划
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导言分析】
一、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与古希腊海洋文明不同的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本单元我们将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二、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三、评价:
(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奠定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包括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
(二)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工业文明兴起,而中国在明清以后,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与封闭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造成中国经济迟滞,中国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世界发展潮流。到近代中国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造成了落后挨打局面。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点解析】
一、古今中外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央集权的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典型例题】(20xx年天津)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设问: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答案: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二、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第1课)
1.从劳动对象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起源:种植经济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2)农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域差别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A.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自然,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B. 常识:六畜(猪、牛、马、羊、鸡、狗)
【典型例题】:(08潍坊模拟)“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xx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 “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于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上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精耕细作”含义: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⑴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学生归纳】“解析与探究”: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A.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青铜(商周)——铁(春秋战国)
B.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自然力(唐朝筒车的发明)
C.耕作工具的进步 耒耜(原始)—— 战国铁犁用于牛耕——西汉犁壁——唐朝曲辕犁
D.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
- 上一篇: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 2016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社会制度
- › 2016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
- › 专题17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社会生活
- › 专题20 中国古代的赋税、徭役制度
- › 专题26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 › 专题28 中国古代思想的嬗变
- › 专题34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原因
- › 专题36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 › 专题37 中国古代、近现代区域历史整合
- ›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