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五、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923—1925)
1、条件
必要性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可能性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③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准备
(1)确定国共合作的方式
①概况:中共三大
②意义:
(2)加快改组国民党的步伐
①1923年初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
②1923年初苏联政府
③筹备工作
3、实现:
(1)召开: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内容:新三民主义--------政治基础
①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主张民主自由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
③民生主义的重要原则,“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3)意义
4、实践
(1) 建立黄埔军校:组建了黄埔军校和新式革命武装,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2)北上参加国民会议
5、逝世:1925年3月12日
中山遗愿:签署了三份遗嘱——《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
弥留之际,他用微弱的声音继继续续地说道:“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先生的转变,顺应了什么样的时代潮流?他的革命遗志是由谁继承发扬广大的?现在的我们还有哪些事要继续遵循先生“遗志”
提示: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为题发表文章自豪地写道:“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思维拓展:孙中山与祖国统一
【重难点突破】
孙中山的一生
第1阶段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
- 上一篇: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二历史选修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相关文章
- 高二历史选修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 高二历史选修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 高二历史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 › 高二历史 第三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 › 高二历史专题一至专题四教学指导
- › 高二历史专题五至专题八教学指导
- › 高二历史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 › 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 ›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3
- ›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
- › 高二历史教学教学反思
- › 高二历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 › 高二历史备课组教学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历史选修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历史选修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历史选修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历史选修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