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七学习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外交史» 正文

中国古代外交史

[11-10 13:58:31]   来源:http://www.77xue.com  高三历史教案   阅读:8317
概要:文 章来 源 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06.(20xx广东历史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C.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D.引进玉米和甘薯07.(20xx四川Ⅰ卷文综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进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08.(20xx年重庆文综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09.(20xx年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
中国古代外交史,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77xue.com
文 章来 源 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06.(20xx广东历史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C.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D.引进玉米和甘薯 07.(20xx四川Ⅰ卷文综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进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08.(20xx年重庆文综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09.(20xx年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0.(20xx年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20xx全国二卷文综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 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清中期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A、D项为西汉武帝时,C项为西汉元帝时。 02.B排除③项。 03.C只有C项在时间和方位上都符合要求。 04.D只有D项在时间和影响上都符合要求。 05.A识记西学东渐的影响。 06.CA项在西汉末年,B项在唐朝,D项在明朝。 07.A造纸术在8世纪传入阿拉伯,正好在唐朝。 08.D汉武帝时期是公元前2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最早是4世纪,佛教由中亚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是西汉末年(传到朝鲜更晚),雕版印刷术是隋唐时期中国的印刷术。 09.C指南针应是南宋末元朝初年传到阿拉伯的。 10.C①③两项不符合历史事实。②④两项突出意义。 11. (1)(用发展的眼光看变化,从性质上对比)从领先转为落后。(4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分) (2)(从经济、政治、思想状况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3)(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基础、文化政策等方面思考)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分) 五.新题预测 01.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多次来华考察,在《中国》一书中,他称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商业通道为“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的走向是A A.长安——陇西地区——葱岭一一西亚一一欧洲 B.长安——玉门关——酒泉——今新疆——西亚一—欧洲 C.成都——大理一—身毒一一西亚 D.长安——阳关——安西都护府—一葱岭——西亚 02.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导致楼兰文明衰落的原因有C ①人类活动加剧,破坏生态环境    ②经济重心的转移 ③民族之间战争的破坏    ④两汉中央政府的移民政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03.至今在荷兰、德国,橘子还被称为“中国苹果”,它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陆的。据此可推定A A、中国可能是橘子的原产地B、橘子是汉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传人欧洲 C、橘子是唐朝时期由阿拉伯人经海上丝绸之路传人欧洲D、德语与荷兰语同出一源 04.在论及隋唐文化时,鲁迅先生曾说,“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能说明鲁迅观点的例子有C ①接纳了外来宗教②引进西方自然科学 ③吸收波斯纺织艺术④学习东罗马的医术 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05.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之所以出后“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的制约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明朝顽固推行彻底的“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06.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D A.西学东渐B.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C.政府几度实施海禁D.葡萄、石榴等物种传人中原 07.诗人杜牧有“甘英穷西海,四万到洛阳”的诗句。诗中的“西海”是指今天的D A.红海B.里海C.孟加拉湾D.波斯湾 08.最能反映中国与日本政治关系的材料是D A.徐福东渡的传说B.《汉书•地理志》记载倭人的生产生活 C.日本出土的汉代铁器、漆器等D.日本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 09.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通过陆路和海路均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半岛。以下技术或物品属于唐朝时开始传入朝鲜半岛的是B A.漆器B.茶种C.活字印刷术D.铁制生产工具 10.“舍身取义传道艺,唐风漾溢奈良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D A.张骞通西域                B.唐僧义净西游天竺研究佛学 C.郑和七下西洋  D.唐僧鉴真东渡日本 11.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B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9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11分) 答案要点: (1)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人;③稳定社会秩序。(9分) (2)①原因:自然经济为主;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4分) ②危害: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分。答对3点即可给5分)是导致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2分) 文 章来 源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知识 | 教学教育 | 作文大全 | 语句好词
Copyright http://www.77xue.com--(七七学习网)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