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史
文 章来 源 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 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清中期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A、D项为西汉武帝时,C项为西汉元帝时。
02.B排除③项。
03.C只有C项在时间和方位上都符合要求。
04.D只有D项在时间和影响上都符合要求。
05.A识记西学东渐的影响。
06.CA项在西汉末年,B项在唐朝,D项在明朝。
07.A造纸术在8世纪传入阿拉伯,正好在唐朝。
08.D汉武帝时期是公元前2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最早是4世纪,佛教由中亚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是西汉末年(传到朝鲜更晚),雕版印刷术是隋唐时期中国的印刷术。
09.C指南针应是南宋末元朝初年传到阿拉伯的。
10.C①③两项不符合历史事实。②④两项突出意义。
11.
(1)(用发展的眼光看变化,从性质上对比)从领先转为落后。(4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分)
(2)(从经济、政治、思想状况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3)(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基础、文化政策等方面思考)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分)
五.新题预测
01.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多次来华考察,在《中国》一书中,他称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商业通道为“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的走向是A
A.长安——陇西地区——葱岭一一西亚一一欧洲
B.长安——玉门关——酒泉——今新疆——西亚一—欧洲
C.成都——大理一—身毒一一西亚
D.长安——阳关——安西都护府—一葱岭——西亚
02.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导致楼兰文明衰落的原因有C
①人类活动加剧,破坏生态环境 ②经济重心的转移
③民族之间战争的破坏 ④两汉中央政府的移民政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03.至今在荷兰、德国,橘子还被称为“中国苹果”,它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陆的。据此可推定A
A、中国可能是橘子的原产地B、橘子是汉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传人欧洲
C、橘子是唐朝时期由阿拉伯人经海上丝绸之路传人欧洲D、德语与荷兰语同出一源
04.在论及隋唐文化时,鲁迅先生曾说,“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能说明鲁迅观点的例子有C
①接纳了外来宗教②引进西方自然科学
③吸收波斯纺织艺术④学习东罗马的医术
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05.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之所以出后“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的制约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明朝顽固推行彻底的“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06.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D
A.西学东渐B.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C.政府几度实施海禁D.葡萄、石榴等物种传人中原
07.诗人杜牧有“甘英穷西海,四万到洛阳”的诗句。诗中的“西海”是指今天的D
A.红海B.里海C.孟加拉湾D.波斯湾
08.最能反映中国与日本政治关系的材料是D
A.徐福东渡的传说B.《汉书•地理志》记载倭人的生产生活
C.日本出土的汉代铁器、漆器等D.日本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
09.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通过陆路和海路均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半岛。以下技术或物品属于唐朝时开始传入朝鲜半岛的是B
A.漆器B.茶种C.活字印刷术D.铁制生产工具
10.“舍身取义传道艺,唐风漾溢奈良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D
A.张骞通西域 B.唐僧义净西游天竺研究佛学
C.郑和七下西洋 D.唐僧鉴真东渡日本
11.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B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9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11分)
答案要点:
(1)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人;③稳定社会秩序。(9分)
(2)①原因:自然经济为主;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4分)
②危害: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分。答对3点即可给5分)是导致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2分)
文 章来 源
- 上一篇:中国古代民族史专题
《中国古代外交史》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外交史
- ›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 ›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 ›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 › 中国古代外交史
- › 中国古代民族史专题
- › 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
- ›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 ›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
- › 2014一轮简约版教案: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 2014届高考历史经济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 › 2014历史经济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 › 2014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外交史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外交史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外交史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外交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