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圆珠笔-一年赚回28亿
在分水镇街头,我们努力寻找,就是没有找到棋牌馆。镇上最大制笔企业——新富制笔公司的老板娘说,白天老公在外面谈客户,她则在厂里抓生产,晚上老公继续在厂里盯着,“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订单厂里就要关门,哪有时间打牌呀?”
历史学硕士毕业的李辉毅说,分水人“全民创业”是有传统的。改革开放前,这里的纺织业就远近闻名,家家户户都有几台织布机。
“我们湖北汉川市分水镇,老百姓致富愿望也很强烈,为什么没有像你们这样全民创业?”面对的疑问,李辉毅的回答充满思辨性:福祸相倚,一个有资源、交通、信息等优势的地区,可能并不利于创业氛围的形成。而浙江分水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被“逼着”想办法。
小富“不安”
府带小企业主外出“受刺激”
1990年代中期的目标:1998年全国人均一支分水笔;1999年年初的新目标:2001 年全国人均两支分水笔;20xx年初目标又改为:今后3 年全世界人均一支分水笔……分水镇党委、政府的规划,不断“水涨船高”。
经过多年打拼,分水“中国制笔之乡”名声鹊起。农民人均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去年底的8061元;同期财政收入从几百万元增加到7300万元。
制笔厂老板的腰包鼓起来了,部分人开始盖楼房、购轿车,甚至每个季度都外出旅游度假。
“这可不是个好苗头!”分山镇党委、政府意识到镇区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不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观念,分水镇的再发展就无从谈起。分水开始有意识地组织企业主到温州、义乌等地考察,他们反复向私营业主说明一个道理: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可以红火一时,但终究难以抵御市场大风大浪。要发展,企业从规模、管理到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都必须升级换代。
近几年,分水镇政府累计增加工业投入1.8 亿元,在镇区南北两端兴建了制笔工业园区,鼓励引导家庭小作坊入园。企业资金不够,厂房用地费用可以先欠着。
在政策号召下,原打算“小弄弄”的川川、远成、光华等制笔厂,现在都告别了作坊式生产,开始二次创业。
笔芯、油墨和笔珠,是小企业制笔时面临的“三座大山”。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分水圆珠笔的品质,镇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在镇上成立“杭州笔业检测中心”,后又升级为“省级”,去年又被升格为“国家级”。
今年初,镇政府出面撮合6家规模较大的制笔企业注册,成立了全新的创元文具有限公司,着力把它培育成分水制笔业新的龙头企业,以形成对整个制笔业的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
“分水地方偏僻,没有大企业,没有高新技术企业,高端技术人才不愿意来……”陪同采访时,李辉毅的忧虑如影随形。
[人物]
吴永成:第二代创业者的缩影
今年31岁的吴永成,就是分水镇第二代创业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是土生土长的分水人。
1999年,吴永成从杭州大学(后被并入浙江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在一家银行上班。因觉得“坐班制”实在没意思,只在银行呆了一个月,他便跑到朋友开的一家广告公司帮忙。
三年后,他看到分水镇虽然制笔业很发达,但却没有一家广告公司,于是他从朋友的公司辞职,找家人、朋友处借来5万元钱,在分水镇开起了第一家广告公司,赚得自己的的第一桶金。
2006 年,分水镇的广告公司已经发展到四五家的时候,吴永成又敏锐地看到制笔生意的新路子:传统的制笔式都是自购设备自己生产自接订单,如果自己不用厂房和设备,只负责接订单然后找别人的工厂生产呢,那岂不是只用很少的钱就可办制笔厂吗?
敢拼敢闯的吴永成又成了分水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xx年初,他关掉广告公司,与朋友一起融资120万元,成立一家制笔公司,自己设计研发新型产品和模具,并在外接订单,然后找同镇的制笔厂生产。
- 上一篇:锅盔小贩 8年赚得百万身家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一年赚回28亿》相关文章
-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一年赚回28亿
- ›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一年赚回28亿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一个小小的圆珠笔-一年赚回28亿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一个小小的圆珠笔-一年赚回28亿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一个小小的圆珠笔-一年赚回28亿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一个小小的圆珠笔-一年赚回28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