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品类市场状况分析
4、六味地黄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容量进一步提升:业内人士预测,六味地黄产品的市场容量空间在100亿——150亿之间(2009年《华东医药学刊》论文《六味地黄制剂市场分析报告》),而06年全年六味地黄产品推算销售额仅为24—27亿元之间,即使按30亿计算,也不到预测常量的30%——20%;如果按06年六味增长率(100%)持续发展,20xx年左右,既能达到该预测容量;从目前相关媒体公布的情况,国内众多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正在加大对六味的二次开发力度或品牌运作力度,如太极集团07年研制的超浓缩六味地黄丸(每次只服3粒)、同仁堂、雷允上开发的六味地黄软胶囊、神威药业江苏颐海药业开发的六味地黄滴丸已经或即将上市,此外、江西汇仁将六味地黄丸移植到新成立的销售部门,聘请王刚为形象代言人,前期投入资金8000万(08年前计划4000万)在主要卫视进行广告投放,力图重塑昔日的“江湖地位”。
*新剂型六味主导未来市场发展:虽然目前传统的丸剂仍然占据着六味市场的最大份额(见图八),但以胶囊剂为代表的新剂型二次开发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令人瞩目,已占据了近45%的市场份额(硬胶囊30%、软胶囊15%),而且在以高端产品为主导的处方市场,位居二甲的圣方康纳六味地黄胶囊市场份额仅比第一位的同仁堂六味地黄丸低1.9%,更是高过排名第三位的仲景六味近三个百分点,而且康缘六味地黄软胶囊不仅在处方市场以14.1%的市场占有率表现优异,在竞争更为激烈的OTC市场近年来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在铺货率、品牌提及率方面均位居十大六味主导品牌之列,在上海市场的销售份额已超过上海本土两大老字号品牌企业——雷允上和童涵春堂的六味丸剂,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丸剂和二次开发剂型六味将共同做大六味市场,而传统丸剂生产企会更侧重于农村市场的争夺,以软胶囊、滴丸为代表的更新一代六味剂型的销售主战场依然会偏重于城市市场及处方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技术含量是确定六味产品价格取向的标杆
随着国家对药品价格监控力度的严格和规范,药品由企业定价、国家定价为主,逐步向以政府(地方)定价为主导,企业申报定价及国家定价做为参考的方向转变,尤其对于像六味这种《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双跨品种,价格态势无异对企业运作的空间、产品在市场上的运作力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产品的技术含量则是影响政府定价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企业今后产品市场运作策略的具体表现和六味产品价格取向的标杆。
1、传统剂型的价格态势:包括大蜜丸、水蜜丸、浓缩丸(见表十,资料来源《中国医药价格快讯》
2、胶囊剂型的价格态势:胶囊剂型包括硬胶囊与软胶囊两类(见表十一,数据来源同上)
3、其它剂型的价格态势:主要为片剂、口服液和颗粒剂(见表十二,数据来源同上)
*综合以上三大类别(剂型)的六味地黄产品,分别进行“日均服用金额”加权平均数测算,可以得出:传统剂型为2.11元/天,胶囊剂型为2.63元/天,其它剂型为1.44元/天;从该数据可见,胶囊剂在目前政府为主导的市场定价中较传统的丸剂高出约25%,较其它剂型更是高出了约83%。
*价格趋势分析:实际上,上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的是高端市场的价比,因为传统剂型中撷取的数据多为目前市场上价位较高的主导品牌,实际上,目前五百多个六味丸剂产品中,价差高达2——5倍,约60%的六味丸剂价格在3——6元之间,约30%的六味丸剂价格在6——8元之间,只有约10%的六味丸剂价格高于8元,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丸剂产品在价格上已不具备上升的空间。当然,限于国家对药品质量的监控力度及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各项成本费用的增加,六味价格也无大的下降空间,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丸剂基本会稳定在现有状态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篇:某县级白酒市场调查报告
《六味地黄品类市场状况分析》相关文章
- 六味地黄品类市场状况分析
- › 六味地黄品类市场状况分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六味地黄品类市场状况分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六味地黄品类市场状况分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六味地黄品类市场状况分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六味地黄品类市场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