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面试及实例剖析
如果面试人员不能想到任何具体事件,你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举例,向其描叙一个完整的事件,或让其思考和回忆以前的经历。
不要过多地重复应聘人员的话,一来得不到新的信息,二来很可能被应聘人员理解为一种引导性的问题。
不要给应聘人员过多地限定报告的范围,不要给应聘人员提供过多建议。如果应聘人员向你咨询意见,可顺势将问题返还。
通过关键工作事件了解应聘人员素质:事件包括背景、个人的行动以及后果;了解应聘人员在特定工作情境中的思想、感受和愿望,尤其是其在当时情景中究竟是如何做的;尽可能让应聘人员详细而具体地描述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而不要依赖他们自己的总结。
4、行为事件面试方法实例剖析
以下是行为事件面试方法的一个具体案例,也是我一次具体面试工作的记录。
面试素质:团队合作
面试问题:请告诉我一件你最近在工作中与其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事件。
行为面试要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与你一起工作的是什么人(进一步了解其合作的动机?),你当时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你们采取什么方式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你们对问题的看法有没有不同(深层次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你的合作者如何评价你?
应聘者陈述:“还是在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当时我和我的一个同事在编写一个应用软件时,发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应该说是在一个算法的实现上应该怎么做,我们两个意见不一样,当时时间特别紧,应该还是大概还剩十天的时间就要给结果了。但是就因为那个问题,我们吵了三天,就是什么事也不干,就吵,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吵了三天,吵了没有结果的时候,就在我们那个学校里面,环境也比较好,就兜一圈,再回来就接着吵。我觉的象这种做事情肯定会有意见不一致的,而且争论也是有必要的,争论的结果是可以找到最好的办法。最后好象不是我们两个原始的意见,最后好象还去过图书馆,还看过一点东西,可以说最后还是一起做出来的吧。”
案例分析:团队合作这一素质模型共有四级,其中最高一级的解释是:积极寻求并尊重他人的观点,促进群体的合作气氛。在承认群体成员因观点不同而存在分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分歧,从而较好地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成员观点不一致时,能够理解彼此的思想,求同存异;调动群体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提高群体的凝聚力;设法解决群体成员的困难,使其愿意保留在群体当中。
www.77xue.com的以上实例分析,该应聘人员是符合上诉对团队合作第四级的解释的,因而做为一个面试考官,我们可以基本判定,该应聘人员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一素质。
5、 行为事件面试谨防非行为事件描述
当然,我们在面试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非行为面试的描述语句,还是上面的面试问题,在面试过程中,会经常碰到如下的回答:
“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我基本上都是和同事一起完成工作的。我这个人不会和同事发生争执,基本上都是大家一起做,也没有什么矛盾。有时我们也会加班,其实大家在一起都还是比较愉快的……”
上面的回答,根本无法让我判断他的合作性问题,尽管我也尽可能多的引导他回到举实际的事件上来,但这位应聘人员始终回避问题,绕圈子。所以,我只能判断他的思维能力不强,还有就是在过去的工作中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业绩,因而这样的人我一般是不会录用他的。
非行为事件的描述中,较多的会使用理论性意见词语:应该、我会、我想、可能等。含糊而不精确的词语:经常、有时、常常等。角色不清楚的词语:我们、每个人、大家等。
当遇到这样的描述词语时,做为面试人员要进行引导,如果引导不成功,那就要结束你的面试了,否则是在浪费时间。
《基于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面试及实例剖析》相关文章
- 基于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面试及实例剖析
- › 基于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面试及实例剖析
- › “STAR”面试技巧:基于素质模型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基于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面试及实例剖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基于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面试及实例剖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基于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面试及实例剖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基于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面试及实例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