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1/12法”的博弈,避税或平衡收入?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平安人寿”)一个普通的控制团险业务员的手段对保险公司团险人力资本市场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一位合资寿险公司负责团险业务员招聘的人士告诉记者:“平安人寿的1/12法让我们想挖他的人都很困难。”
平安人寿一直充当了保险市场最大的“跳槽人员输送者”的角色。
而所谓“1/12法”就是平安人寿将团险业务员的佣金分割开,分批分时间段来发放,通过这种“时间上的延长”和“利益上的捆绑”来控制团险业务员的忠诚度。
尽管从2009年底对外资寿险公司放开团体保险业务以来,各外资公司都对团险市场这个大蛋糕虎视眈眈,但半年过去,多数外资寿险公司在团险业务上并无太大进展。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业务人员的缺乏。
2009年12月23日第一批获准经营团体保险业务并拿下外资团险第一单的中英人寿北京分公司至今只有10名业务员,而在今年3月凭借股东优势将200万元团险保费收入囊中的中意人寿北京分公司的团险业务人员也只能以个位数计。
平安人寿从1989年开办团险业务以来,在团险市场中已经占有绝对市场份额和人员优势。尽管其团险业务员一直是各个新公司纷纷盯上的挖角对象,但团险业务员的流出却并不像内勤和代理人那样频繁和成规模。以北京为例,从2009年年初至今,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团险部有近10名内勤员工主动请辞转至合资或新成立的寿险公司;而同一时期,在公司近100名团险业务员中到其他公司另谋高就的却仅有两三个人。
一纸通知,两类津贴
平安人寿的《基本法》中规定,平安人寿团险直销业务人员的薪资收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基本工资、业务津贴、年(终)中奖和其它收入。
像所有的销售工作一样,业务津贴属业务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寿险公司是对不同的险种规定出不同的奖金计提比例,对每一张保单的保费收入按其相应的计提比例计算业务员应得的业务津贴,之后按各地相应的税收规定在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发放给个人。
一直以来保险公司比较通行的作法是,本月发放上月的基本工资和业务津贴。
但是,平安人寿目前的作法却与其他公司有些不同。2009年6月,平安人寿团险事业部下发《调整团险业务人员业务津贴月度发放规定的通知》,规定每笔业务的业务津贴将不再一次性发放,而是将其分为开拓津贴和服务津贴两部分,其中开拓津贴为单笔业绩产生的总津贴的40%,在业绩发生的当月一次性发放;服务津贴为该笔业绩产生的总津贴的60%,自业绩发生当月起的连续12个月逐月发放,每月发放的额度为该笔业绩产生的总津贴额度的5%。
对于这种划分,平安人寿团险事业部的说法是:开拓津贴为业务人员开拓业务而取得的津贴,服务津贴为业务维护和客户服务而取得的津贴,这是为避免业务员收进保费取得收入后不再为客户提供应有服务而制定的措施。
按照上述规定,平安人寿团险业务员的收入计算变得异常复杂。每月业务员所得业务津贴为当月各笔业绩的开拓津贴与当月及历史各笔业绩在本月可领取的服务津贴之和。
而最让业务员不满的是,如果一笔业务没有经历12个月,在业务员还没有拿到全部服务津贴的情况下,业务员若提出离职,公司将不再支付业务员余下的服务津贴。
这实际上形成了平安人寿对团险业务员的一种“捆绑”。
这种捆绑导致了平安人寿团险业务员“自由流动”(跳槽)的困难。也就形成了上述外资公司人士所说的“挖人难”的局面。
一位在平安人寿团险部工作了9年的老业务员告诉记者“旧1/12法”的由来,“最早实行分月发放业务津贴大概是从2009年开始,当时没有开拓津贴和服务津贴之分,而是把每一笔业务津贴平均分成12份,每个月发1/12.”
现在,平安人寿对“旧1/12法”进行了修正,提高了首期发放比例。
《“反1/12法”的博弈,避税或平衡收入?》相关文章
- “反1/12法”的博弈,避税或平衡收入?
- › “反1/12法”的博弈,避税或平衡收入?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反1/12法”的博弈,避税或平衡收入?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反1/12法”的博弈,避税或平衡收入?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反1/12法”的博弈,避税或平衡收入?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反1/12法”的博弈,避税或平衡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