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二、预算紧控制模式的弊端
预算紧控制意味着管理人员甚至包括一般员工的工资、奖金、可利用资源以及职业前景等高度依赖其完成预算的能力,如果没有完成预算,不仅会失去奖金,严重的甚至会失去工作。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管理者为了保护自己会寻求一些降低风险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会引起功能失灵问题。另外,预算紧控制还意味着预算被用来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财务预测与计划,目标管理。齐默尔曼对此问题有专门论述 ,他认为企业预算的上述两种职能会相互抵消。因此,预算紧控制可能会带来组织两方面的矛盾或失调,一是预算系统本身的目标失调,二是组织内部责任单位的职能失调。
(一)预算系统内的目标失调
1 .预算的计划功能与控制功能的矛盾。虽然理论上预算有计划和控制两种功能,但实际上二者是矛盾的。例如要实施预算控制,预算应该是有激励性的,即预算计划或目标的设置应当高于已经实现的要求,但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又可能挫伤管理者实现目标的积极性。研究表明 ,“紧的但又可通过努力实现的(tight but achievable)”目标能够带来最好的绩效。这样,如果预算被用作激励手段,就应该是“紧的但又可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如目前很多企业用标杆法(Benchmarking)进行目标设定,即根据本企业提供类似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中最成功企业的业绩设定本企业目标,激励员工。但是毕竟理想与现实还是存在着距离,理想的目标往往实现。用来进行资源规划配置的预算要求首先是准确性,应当是现实的、最有可能实现的预算,这样才能避免资源配置的失误和浪费,但是最现实的预算又会失去对员工的激励作用。预算实践中的预算就成了双重职能无法兼顾的矛盾体。荷兰一家石油公司Borealis 在1995年放弃了预算紧控制模式,其主要原因就是该公司发现了预算自身的矛盾性,他们认为业绩目标是略紧的目标,它应该能够激励员工获取超越平时可能性的最大业绩,但是财务预测和规划要求的是最可能的结果,而预算是无法同时来满足这两种要求的。因此在1995年该公司改造了预算控制系统,用四个子系统代替了原来预算的全面控制系统,用平衡计分卡和标杆法确定财务和非财务的关键业绩指标和相应的业绩目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预算更多的是用来进行财务预测和规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论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相关文章
- 论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 › 论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论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论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论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论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