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说“木叶”》说课稿1-高二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计: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说“木叶”》说课稿1-高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说“木叶”》说课稿1-高二语文教案
-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二)
-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集(二)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集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三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二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集汇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四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三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二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2篇
-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集汇
-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一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说“木叶”》说课稿1-高二语文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说“木叶”》说课稿1-高二语文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说“木叶”》说课稿1-高二语文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说“木叶”》说课稿1-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