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物态教案
第一节 物态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实验器材
铁钉1枚、雪糕1发、水1杯、牛奶1杯、气球1个、烧杯1个、石棉网1张、酒精灯1盏、铁架台1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1套、多媒体课件1套。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固体、液体和气体微观模型的资料;制作碎冰。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多媒体展示天空中形状各异的云、北方冬天千姿百态的雪景、南方夏天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的雨、山林中迷蒙的雾、小草上晶莹的露珠、深秋瓦上白色晶状的霜。
要求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想:云、雪、雨、雾、露、霜等这些自然界的作品是怎样描绘出来的?是神的造化吗?
学生或教师回答:其实,云、雪、雨、雾、露、霜等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书中图1-1的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系统、细致的观察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用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书中图1-2的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微观模型)
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并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三、课堂小结
1、 学生反思本课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大致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这几个过程。
2、 概括学习的知识、技能:
物质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 课文第4页作业。
2、 阅读第4页的“阅读材料”,了解物质存在的第四种形态—等离子态。
-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物态及其变化要点分析
《八年级物理物态教案》相关文章
- 八年级物理物态教案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案二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案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案二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功率》教案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功率》教案二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能》教案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能》教案二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压》教案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压》教案二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与热》教案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阻》教案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阻》教案二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物理物态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物理物态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物理物态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物理物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