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原理大汇总
9、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建树,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出发,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相统一的。)
方 法 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
10、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11、原因与结果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它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原因与结果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含义不同。时间顺序不同。在具体的联系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与结果之间是一种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关系。地位与作用不同。原因处于主动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而结果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
联系。二者相互依赖,原因离不开结果,结果也离不开原因。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因与结果之间是一种前因后果、先行后继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不应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第二,二者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理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 法 论:既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12、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1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篇: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