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一目“元代杂剧的繁荣”。从中国戏曲的起源到元代杂剧的产生,既简单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也从中分析了元杂剧产生、繁荣乃至衰落的原因。介绍了元杂剧的代表人、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1)元杂剧产生、繁荣的客观原因。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对中国戏曲在元代以前的发展历程作简单归纳整理:原始歌舞→春秋战国的优怜→宋代杂剧、金代诸宫调→元杂剧。仪式性歌舞是戏曲形成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以前,要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活动,以求成功。原始社会的仪式性歌舞因为要用人来装扮野兽或其他事物,便为后世人们装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鉴。仪式性歌舞到后来发展为各种既娱神、又娱人的节日民俗,成为一种歌舞传统。以后,宫廷和民间还有各种祭祀神灵、驱除瘟神的仪式,大家载歌载舞,活动中还需要装扮人物。著名诗人屈原的《楚辞》就是在楚国祀神歌舞歌辞基础上写成的,因此有人把《楚辞》看作一种戏剧。说唱艺术对于戏曲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http://www.77xue.com
第一目“元代杂剧的繁荣”。从中国戏曲的起源到元代杂剧的产生,既简单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也从中分析了元杂剧产生、繁荣乃至衰落的原因。介绍了元杂剧的代表人、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
(1)元杂剧产生、繁荣的客观原因。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对中国戏曲在元代以前的发展历程作简单归纳整理:原始歌舞→春秋战国的优怜→宋代杂剧、金代诸宫调→元杂剧。
仪式性歌舞是戏曲形成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以前,要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活动,以求成功。原始社会的仪式性歌舞因为要用人来装扮野兽或其他事物,便为后世人们装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鉴。仪式性歌舞到后来发展为各种既娱神、又娱人的节日民俗,成为一种歌舞传统。以后,宫廷和民间还有各种祭祀神灵、驱除瘟神的仪式,大家载歌载舞,活动中还需要装扮人物。著名诗人屈原的《楚辞》就是在楚国祀神歌舞歌辞基础上写成的,因此有人把《楚辞》看作一种戏剧。
说唱艺术对于戏曲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它对剧本创作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戏曲唱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北宋中叶,出现了一种用以说唱长篇故事的新曲体“诸宫调”。诸宫调是按故事情节的需要选用一定的曲子说唱故事,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元杂剧中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正是在金代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基础上写出的。
滑稽戏为中国戏曲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基础。滑稽戏最早是由“优”发展来的。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国王和贵族的缺点为职业。宋代,杂剧有了五个角色,多以市井人物为调笑对象。到了元代,在说唱艺术和滑稽戏的基础上形成了“元杂剧”。
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从中分析元杂剧产生、繁荣的原因。可以归纳概括为这样三方面:①元朝注意保护艺人;②元代长期停止科举考试,读书人没有其他出路;③吸取前代艺术精华。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元杂剧在元代仅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就有200余人,见于文献记载的剧目有七百多种,现存的约三百五十多种。其中最著名的剧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有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剧作家,也是成就最高的剧作家。《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数百年来,《窦娥冤》不断的被加工改造,至今仍活跃于舞台上。
(3)元杂剧的衰落。衰落时间是元代后期,衰落原因有两点:科举考试的恢复和元杂剧的模式过于呆板。
(4)对元杂剧的评价。元杂剧是在宋元时期我国北方形成的一种戏曲。在文学史上,元杂剧常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在戏曲史上元杂剧剧本结构严整,角色行当齐全,有生或旦一人主唱,表演出色,音乐、唱腔完整,表现的思想内涵深刻,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高峰。
第二目“明代传奇的兴盛”,主要介绍了明传奇形成、发展、兴盛过程和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之上,吸取元杂剧的艺术成分发展而来的戏曲形态,形成于明代前期。
(2)昆山腔和昆曲一统局面的形成。明代南戏流行着弋阳、海盐、余姚、昆山“四大声腔”。弋阳腔高昂粗犷,发源于江西,在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及北方等地流行。海盐腔细腻柔和,流行于浙江一带。余姚腔也流行于浙杭一带。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最初只是些民间小唱,曲调悠扬婉转,后来经著名戏曲名家魏良辅吸收其他声腔的优点,又借鉴了北曲的演唱方法,对昆腔进行了改革,创造出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新腔,就是号称“水磨腔”的昆曲。不久,传奇作家梁鱼辰利用改革后的昆曲,创作了《浣纱记》。《浣纱记》使昆曲迅速传播,传奇的演唱便形成昆曲一统的局面。
(3)昆曲的衰落。原因有二:清代时地方戏曲与昆曲争雄;昆曲作品多为文人学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逐渐脱离群众。教师稍做解释就可。
(4)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三目“清代京剧的崛起”。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1) 京剧的形成。
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产生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从明中叶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优美和剧目的丰富,在剧坛上几乎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但从清初到近代,地方戏曲日趋繁盛,有的唱腔更加丰富了,有的剧目更加多样了,并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争胜的场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2)京剧的发展。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城里形成了“满城争唱”的局面。由于京剧www.77xue.com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自从占据北京舞台后,很多演员又走出京城,到全国各地演出,使京剧风靡全国,首先是天津,然后是上海、武汉、济南等地,都成了京剧的发达地区,拥有众多的京剧观众。京剧具有其他剧种难以相比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国剧”。
(3)京剧走向世界。20世纪以来,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
一、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起源时间和演变过程
“书画同源”
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能说出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问题探究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发展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