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文 章www.77xue.com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 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1:封面
幻灯2:导入新课
师:幻灯片中五位历史人物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和蔡元培。辛亥革命后,他们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潮流,即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健将,他们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这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
幻灯3:确定学习目标
子标题:《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幻灯4-1:运动背景
课标解读: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计问题从简单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并思考新文化运动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西方文化影响和国内政治环境两个方面思考。)
生1: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受到知识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世凯实行倒行逆施的反动政策。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2: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幻灯4-2:袁世凯祭天
师:1915年,袁世凯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次年为“洪宪元年”。这幅图就是他称帝后在天坛祭天的情形。面对袁世凯的“祭孔”闹剧,当时社会民众有怎样的不同反响?
生1:他的反动行为,立即得到封建余孽的喝彩。
生2:先进的知识分子将发表言论,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
师: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发生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课标解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从标志、口号、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等方面来自学相关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初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幻灯5:导学提示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0-41页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等。
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幻灯6:兴起标志
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 上一篇:第25课 世界古代科学魅力报告会
《新文化运动》相关文章
- 新文化运动
- ›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新文化运动
- ›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新文化运动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新文化运动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新文化运动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