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文 章
www.77xue.com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突进中原;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3.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三军挺进中原
2.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3.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本课教学重点。
本课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为本课难点。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启发学生联系近代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形势,分析理解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的原因和背景。
2.紧扣教材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说明1947年土改总路线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3.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开阔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讨论明确:土地改革巩固了解放区,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插图“土改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上,进行宣传”,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一目,在讲授之前,先提问学生: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何时?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形势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这一年间,解放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在发动内战时所依赖的优势,如军队数量多,武器装备好等在人民军队的打击下,正在一步步丧失。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已陷入孤立的困境。由此导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本目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加★的史料,并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然后提出问题: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解放军进行“全国性的反攻”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需概括归纳指出: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可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较量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国民党反动派和人民革命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的条件。必要性体现在,主动发动战略进攻,不仅可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而且可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如果不打出去,让敌人吃我们的小米,烧我们的房子是不行的。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明确中原的地理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共中央为什么选定中原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你对这种选择作如何评价?选择的原因之一,此地是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之地,联系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说明国民党军队主力集中在陕北和山东;原因之二,此地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所以,出击中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依据上图,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归纳出: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主力渡黄河、跨越陇海铁路、涉过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自鲁西南出击,进攻豫皖苏地区。需要指出的是:“跃进”是一种独特的进攻方式,它不是逐城逐城地进攻,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这种进攻方式是根据当时战略任务的需要而选择的;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地图,通过读图掌握三路大军的进攻态势,以及形成的倒“品”字形阵势,特别要通过观察地图明确大别山根据地对武汉和南京造成的威胁,从而得出三路大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的结论。
4.归纳其他解放区军民的反攻。利用上图,指出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把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依据教材说明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为辽沈战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最后指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的重大意义。
四、“战略决战的胜利”一目,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蒋介石被迫实行重点防御的部署。结合教材指出人民解放军的数量迅速增加,装备有了很大改善,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而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则迅速下降,士气低落,尤其是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通过上述对比,说明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而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三大战役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指出,三大战役是一次伟大的战略决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然后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依次讲授三大战役的过程。在讲授过程中,要点明“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淮海战役的首战突破口选择在何处?”“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是怎样截断敌军西窜南逃退路的?”对于这些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又要适时归纳,不要因此拖延教学时间。
3.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根据课文叙述《三大战役示意图》和《三大战役简况》表,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歼敌人数、战役指挥者等基本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战争史知识,指出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它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启发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自然地得出正确结论,不要直接照搬课文。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指出:第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具体表现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决定决战方向,并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如三个战场首战突破口的选择);第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第三,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第四,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最后概括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文 章
www.77xue.com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相关文章
-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 › 第三章
- ›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 ›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 › 【第三章】物质的量的浓度
- › 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 ›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 › 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教案
- › 【选修3-1】第三章 二、磁感应强度
- › 【选修3-1】第三章 三、几种常见的磁场
- › 【选修3-1】第三章 四、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