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宋史纪事本末》卷99,《蒙古诸帝之立》
【材料二】
姚枢有“王佐之略”,忽必烈“待以客礼”,同汉族有识之士谈今论古,讲求治道,因此笼络一批封建知识分子,姚枢曾向忽必烈上书数千言,陈述帝王治国方略,并针对时弊提出关于立法、建制、重农桑、修学校等三十多项措施。
------《元史》卷158,《姚枢传》
3.讲授元朝政治 行省制度和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结合《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进行具体分析:
① 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 中书省又称?它主要的职能和管辖哪些部门?
③ 最大的行省是哪一个?理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归纳秦、隋、唐、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使学生学会梳理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与变化的方法;
④ 元朝对西藏、台湾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请同学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历史上西藏、台湾与中央政府的联系?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⑤ 完成读图学史,来比较一下汉、唐和元的疆域。(展示汉、唐、元三个朝代的疆域图)概括元朝疆域四至,说明元朝不仅在领土上,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超出汉唐盛世的史实。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的统治的特色;
⑥ 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元史•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出:行省制度,为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省一直沿用到今天;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材料】
元的疆域,比汉唐盛世时的领土,更加广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卷58,《地理志》
【材料】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
4.讲授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和民族分化政策
① 关于民族融合,讲清两点:第—,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指导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讲清回族的形成过程。
② 关于民族分化政策,首先要求学生读书知道四个等级名称和范围。其次由学生重点讨论其实施的目的和实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实质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5.讲授中外交往 马可•波罗来华
① 提问: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谁?记述他在东方见闻的著作是什么?
② 关于中外交往,应讲清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原因: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四大汗国横跨欧亚;元朝重视海外贸易;南宋海外贸易留下的基础。第二,表现: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十几年;丝绸之路再次兴盛;泉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第三,要求学生结合《元朝的丝绸之路和马可•波罗来华海路线图》进行识记,同时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对外关系的特色。
【材料一】
- 上一篇: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导学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相关文章
-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 ›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 ›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 ›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 › 第22课人类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
- › 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 › 第22课 科学技术(下)
- › 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 ›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 ›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