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七学习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正文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10-10 21:44:35]   来源:http://www.77xue.com  高二历史教案   阅读:8752
概要:文 章 www.77xue.com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1.知道元灭南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再次实现统一;知道元朝疆域的四至;知道采用汉人汉法,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经济;知道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融合;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了解马可•波罗来华的基本史实。2.观察《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元朝的丝绸之路以及马可波罗从陆路来华海路返回的路线》图,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的统治和对外关系的特色;掌握秦、隋唐、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学会梳理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与变化的方法。3.认识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认同辽阔的疆域有利于民族融合,开放的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重点与难点]重点:元朝统一全国和行省制度难点:正确理解元朝政权的历史地位说明:1.自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来,中国虽经历过多次分裂,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五代十国以来,经历了3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http://www.77xue.com
文 章
www.77xue.com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灭南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再次实现统一;知道元朝疆域的四至;知道采用汉人汉法,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经济;知道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融合;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了解马可•波罗来华的基本史实。
2.观察《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元朝的丝绸之路以及马可波罗从陆路来华海路返回的路线》图,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的统治和对外关系的特色;掌握秦、隋唐、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学会梳理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与变化的方法。
3.认识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认同辽阔的疆域有利于民族融合,开放的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元朝统一全国和行省制度
难点:正确理解元朝政权的历史地位
说明:
1.自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来,中国虽经历过多次分裂,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五代十国以来,经历了370多年的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分裂局面以后,历史把统一的使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新兴的蒙古政权,充当了历史的工具,扮演了统一全国的角色。元的统一,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这两个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2. 正确理解蒙古贵族历史进步,既不夸大其经济文化方面落后的一面,又不回避这种落后性对中原、江南经济的破坏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同学们结合画面想一想,歌曲反映的是哪一个民族?提到这个民族你会想到哪些?(草原、蒙古包、游牧生活……)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又是如何统治全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回顾蒙古政权的建立:
① 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② 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完成全国的统一。
③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大统一局面? (秦、西晋、隋、元朝四次大统一。)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指出:这些史实说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思考: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归纳总结出:(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的长期统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
2.讲授元朝社会经济  
①指导学生读书,结合练习与测评1和补充材料分析元朝经济发展的措施:指出第一采用汉法,提倡文治。(补充材料一、二)适应农耕地区的特点,对蒙古旧制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行一些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第二蒙古统治者在中央设立劝农司,编写农书。通过读书,学生能够完成此题,既达到当堂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关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讲清三点:第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补充黄道婆);第二,结合文献选读讲清海运的畅通,同时利用《元朝漕运和海运图》进行识记,比较隋朝和元朝运河,说明元朝漕运的特点;第三,商业(元大都的繁荣)。
【材料一】
忽必烈是一位“思大有为于天下”的杰出人物。他深知“人才乃治之本”,“天下治乱系于用人”的道理。因此,他多次礼贤下士,注意访贤问治,经常向“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知识 | 教学教育 | 作文大全 | 语句好词
Copyright http://www.77xue.com--(七七学习网)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