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0-10 21:44:35] 来源:http://www.77xue.com 高二历史教案 阅读:8657次
概要: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解题关键: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所达到的精神层面进行的概括。思路引领:结合孔子的生平及思想,来理解和认识孔子的这段名言。答案提示: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2.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思路引领:理解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http://www.77xue.com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解题关键: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所达到的精神层面进行的概括。
思路引领:结合孔子的生平及思想,来理解和认识孔子的这段名言。
答案提示: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2.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四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1.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路引领: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
答案提示: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仁”的思想。
思路引领:儒家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同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家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2)阅读与思考
简单解释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分析它们属于儒家思想哪一方面的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Tag: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相关文章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 第一单元 我长大了
-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七彩桥
- › 第一单元 我爱中华
-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 政治教案-初一政治第一单元教案(4课时)
- › 思品教案-下学期 第一单元 我的一家人
- › 九年级英语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网友来稿)
- › 九年级英语第一单元Teachers Day
-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 ›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一单元试卷检测讲评
- › 第一单元 计算机乐园
- › 第一单元 大地与江海的乐章 (新课标岭南美术第8册教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