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案判例试析政府对业主大会指导与业主委员会备案的法规完善
2、区房管局应通过对业主委员会提交的备案材料审查,能够对业主大会的成立、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业主公约及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通过情况实施有效监督,以保护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基于行政
效率与行政实际(人力、物力的限制)的考虑,对业主委员会提交的备案材料的审查义务应限于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应包括备案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备案材料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3、确认业主身份和投票权数是筹备组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也是区房管局备案时应当审查的关键材料。只有审查了这两份材料,才能确认业主大会召开、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业主公约及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在形式上的合法性。
4、备案行为属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业主委员会备案申请书属于必备材料,业主委员会的申请书在形式上欠缺和不符合法定要求,如“决定对签名参加业主委员会投票选举的业主,视为为参加参加业主大会并赞成《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业主公约》”的内容,限制了业主的建议权和表决权,且筹备组成员均为住宅业主代表,不符合《南京市业主大会规程》“筹备组由业主代表、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代表组成”的要求。
综上,区房管局在对业主委员会提交的备案材料进行审查时,未尽到形式审查的的义务,在业主委员会提交的备案材料形式上不符合法定要件的情况下,即予以备案的行为,缺乏事实依据,依法应予以撤消。
判决撤消区房管局对业主委员会的备案登记行为。
区房管局、业主委员会不服判决,依法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年8月终审判决认定:
1、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区房管局具有依法对辖区内的物业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定职责,应当对于报请备案的系列文件所反映出的业主委员会成立情况进行审核,仅凭报请备案的相关名目文件即可备案,将使法条表述的“依法成立”缺失审核主体,备案流于形式,可能导致对涉及广大业主切身利益的业主委员会成立过程缺乏足够的控制和监督。
2、区房管局对业主委员会予以备案后出具的相关文件证明并予公布,即确认了业主委员会依法成立,这一行为对公众产生了法律影响,当然影响上诉人的权益。区房管局的行政备案应为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原法院受理并对备案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是正确的。认为备案属于告知性备案,不属于行政确认,备案不影响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对上诉人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条、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六条、第十条、第十二条的规定,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是否依法成立,必须基于是否取得法律规定的票数,而投票权数是认定票数的基础,区房管局只有在对业主身份和投票权数确认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查的前提下,才能确认业主大会召开、业主委员会选举、业主公约及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在形式上的合法,区房管局认为只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其真实性无进一步实质审查的义务,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原审法院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审判程序合法,应予维持。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现行法规凸现的缺陷
此案的判决,不由的使人想起2009年11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确认海淀区房管局对中海雅园管委会换届选举中,对邮件快递提交的备案申请书、管委会章程、管委会委员名单及基本情况、产权人大会或产权人代表大会决议等材料(期间区房管局同样也收到了该区关于管委会换届选举侵害广大业主权益的举报),未依照职权给予书面答复(房管局口头告知材料不合要求),未依照规定尽其指导、监督的职责,不予备案的行政行为,是不履行备案职责的违法行为。
为期跨度时间不长的两起判例,事件类同,法院同样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作出的却是不同结果的判决。是法院裁量权显失公平?还是我们依法行政的物业管理法规出现缺陷?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篇:住宅小区业主手册
《从个案判例试析政府对业主大会指导与业主委员会备案的法规完善》相关文章
- 从个案判例试析政府对业主大会指导与业主委员会备案的法规完善
- › 从个案判例试析政府对业主大会指导与业主委员会备案的法规完善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个案判例试析政府对业主大会指导与业主委员会备案的法规完善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个案判例试析政府对业主大会指导与业主委员会备案的法规完善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个案判例试析政府对业主大会指导与业主委员会备案的法规完善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个案判例试析政府对业主大会指导与业主委员会备案的法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