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深刻转型
最近发生的三件事情再次提示我们,是该关注中国企业的盈利模式的时候了:
其一是中国股市“千点论”的兑现。4年之前,当中国股市仍在2009多点(上证指数)运行时,许小年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千点论”。“惊世骇俗!”这是多数人对此论的评价。“怎么可能?”则是当时“主流投资者”对此论在心底的反应。然而4年以来,在中国经济以每年9%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股市却已在持续不断地下滑中在事实上兑现了“千点论”(2009年5月30日最低点已至1043点,如果剔除4年以来股市扩容因素,股指实际上已经低于1000点)。小年无罪。“千点论”得以兑现的前提是4年之前资金热炒之下早已虚高的股价,以及4年以来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的重新认识和对其投资价值的重新估值。股价下跌正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和盈利能力不断加深的担忧的正常结果。
其二是中国与欧盟和美国之间正在展开的有关中国纺织品的贸易争端磋商。为了说明中国纺织品出口乃至中国产品出口对上述国家和地区没有带来损害,商务部长薄熙来引用了两组数字。一是中国出口一件衬衣,平均利润只有30到40美分。中国需要卖出八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A380(售价约2.8亿美元,中国已经订购5架此种客机)。二是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显示,过去10年,中国的廉价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在剪刀差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出口企业,不仅没有在现有的盈利模式中充分分享到中国出口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收益,而且还要面对吃了亏还要被占便宜的人骂的尴尬局面。
其三是对中国企业利润将会随宏观调控而大幅度收缩的预期加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和安邦分析,在2009和2009两年,中国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普遍超过了40%,而今年1-4月份,这个增速陡然下降到17%。如果再剔除几个在景气周期余温中仍然保持较高利润的国有原材料企业(石油开采、煤炭、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矿等行业)和赢利水平较高的外资企业,对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中国经济景气的巅峰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将是企业利润的大幅度收缩。虽然企业已有改革多年,但多数中国企业的盈利模式仍然高度依赖宏观经济中投资拉动式的增长,一遇宏观调控,企业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便重新显现。
十年之前,中国经济学界就已经提出了“宏观活,微观死”的悖论。十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审视上述事实时,我们遗憾地发现最能够体现中国企业微观效率与活力的盈利模式仍然是那么虚弱。
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演进
中国企业的盈利模式为什么仍然是虚弱的?它由何而来?简要回顾一下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四个发展阶段,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企业盈利模式问题的认识。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计划主导下的生产盈利模式”
具体时间是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企业盈利的主体集中于国有企业,企业盈利的基本模式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那就是企业只要严格执行政府制定的产供销计划便可以获得基本确定的盈利——即企业的盈利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在政府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其次才是企业执行计划的能力。政府多派任务则企业可以多得,如果政府少派任务,则企业即使多劳也未必能多得。在产供销三环节中,企业的重点是生产,至于采购和销售,已基本由计划确定,并不是企业努力的重点。
第二阶段:市场化导入期——“产品导向盈利模式”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到1990年代上半期结束,商品管制和价格管制逐步放开,企业盈利的主体开始向管理和市场能力较强的企业转移,虽然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此时期也有发展,但占经济80%以上的企业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在总体上仍处于短缺时代,因此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并不困难,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加强自主采购和自主销售,但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产品产量仍是当时企业成功的关键。
- 上一篇:库存现金盘点的六个技巧
《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深刻转型》相关文章
- 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深刻转型
- › 中国企业家赢在管理从人本管理开始
- › 中国企业网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招摇撞骗
- › 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深刻转型
- › 中国企业发展第三个十年 资本运作挑战模式
- › 主业+基金是否是中国企业的第三条路径
- › 中国企业家的战略定力修炼
- › 中国企业文化战略回归之路1-2
- › 中国企业文化战略回归之路1-1
- › 中国企业文化面临“务虚”向“务实”转型期
- › 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危机
- › 网络时代的中国企业危机公关特点
- ›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难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深刻转型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深刻转型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深刻转型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企业盈利模式的深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