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
请思考2: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知识拓展】
1.精耕细作
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
2.千耦其耘
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奴隶在田间集体劳动。《载役》说:“千耦其耘”,描写的就是这种劳动场面。监督劳动者劳动的是“田畯”,有时主人也亲自来检查。如《甫田》说:“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3. 自耕农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的条件
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争战乱之苦,才能为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次是没有天灾,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
三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
这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
【走进高考】
例1.(20xx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例2.(08北京卷,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解析:A。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郑国渠位于关中平原;灵渠在广西境内;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南。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选A。
例3.(天津卷,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篇: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相关文章
-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 第1课 远近的奥秘(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 ›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 ›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
- › 第1课 雄伟的金字塔群
- › 第1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 › 第1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 第1课 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
- › 第1课 金属工具
- ›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 第1课 抗日救亡运动
- ›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第1课时)》教案-初二物理教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