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零售企业现关分析及出路
我国 零售业按照经营区域范围来划分,主要包括以 家乐福、 沃尔玛为代表的跨国零售巨头、以华联、物美为代表的全国性的本土 零售企业,和以新一佳、人人乐为代表的区域性 零售企业。无论从资金、人才,还是规模等方面来看,区域性 零售企业都处在弱势地位,竞争力明显不强;从我国 零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跨国性的零售巨头和全国性的本土 零售企业将是我国 零售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麦肯锡甚至大胆预测:在未来3年至5年内,中国60%的零售市场将由3家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全国性的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则掌握在区域性 零售企业手中。尽管笔者认为这样的言论过于危言耸听,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未来中国的 零售业将会是一个以多个全国性 零售企业垄断竞争的局面,区域性 零售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难道说区域性 零售企业就毫无生存空间?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生存的关键在于区域性 零售企业以何种战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前我国 零售业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
一、我国 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零售业发展有着三个必经阶段:即扩张阶段、效益提升阶段和 差异化阶段,总体上看,我国 零售业当前正处于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具体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小阶段:2009年12月中国 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前,出于对本土 零售业发展的保护,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发展缓慢,除了 家乐福等少数外资零售巨头通过“曲线救国”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外,大部分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发展都处于试探性阶段。而这一时期部分本土 零售企业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从地方性的区域 零售企业逐步发展为全国性的零售巨头。随着中国 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零售巨头以闪电般的速度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除了以“遍地开花”之法在全国各地大开新店外,还利用资本运作手段通过收购本土 零售企业迅速布局。以 家乐福为例,其在中国的布局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先以曲线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后,目前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72家,预计今年全年在中国新开卖场15-20家,总店数量将接近100家;除了遍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条城市外,还深入到中西地区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同时, 家乐福还开始利用资本手段尝试进行了其在中国的第一笔收购案,成功接手民营 企业家 刘永好旗下的乐客多上海门店;此外, 家乐福集团旗下的冠军生鲜超市,今年还打算在中国 开店10到15家。与此同时。 沃尔玛、易初莲花、 麦德龙也不甘示弱而紧随其后进行大肆扩张。
在外资 零售企业大踏步圈地布局之际,内资 零售企业迫于生存压力也不得不加快了扩张步伐。百联集团通过收购大商股份基本完成了其在北方市场的完整布局,旗下拥有联华超市、华联超市、东方商厦、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好美家建材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超市、百货店和 专卖店;物美集团也通过收购新华百货,加快拓展西部市场。
总体说来,内外资零售巨头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扩张,已经深深地威胁到一些区域性 零售企业的生存底线。对此,抱着“与其等死,不如找死,或许尚有一线生机”的思想,以铜锣湾、苏果超市等为首的区域 零售企业也开始了全国扩张路线。
然而区域 零售企业的全国扩张之路毕竟不可能一帆风顺,普尔马斯特最后只落的一个被收购的下场、铜锣湾也陷入了资金短缺,进退维谷的困境……
二、区域 零售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跨国和全国性 零售企业的扩张布局来说,区域 零售企业的全国性扩张面临着几大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瓶颈
资本是企业实施扩张战略的第一要素,没有资本的扩张无疑于竭泽而渔、饮鸠止渴。商业发展史上远有“安然事件”,近有“格林科尔系崩塌”和“德隆内幕”的前车之鉴。对于 家乐福、 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巨头,以及华联、物美等内资零售大鳄来说,其全国扩张之路,要么拥有企业集团的雄厚实力,要么依靠自身多年的资本积累,为其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支撑。而这一切对于区域性 零售企业来说都是一件“遥不可及”奢望,没有雄厚资本支撑的盲目扩张最终只能步向铜锣湾等 零售企业的后尘。
《区域零售企业现关分析及出路》相关文章
- 区域零售企业现关分析及出路
- › 区域零售企业现关分析及出路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区域零售企业现关分析及出路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区域零售企业现关分析及出路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区域零售企业现关分析及出路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区域零售企业现关分析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