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文 章来 源
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重建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政;唐朝的建立和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等基本史实。
⑵通过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比较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
(3)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⒉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和“唐三省六部制简表”,会用地图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说出三省六部制开创的作用。
⑶分析比较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让学生领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好国家管理人才和重视民众百姓的利益,都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和科举制度
难点:如何理解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极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和巩固全国统一又具有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于那一时期吗?(学生回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了解关于隋朝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重建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重新统一
提问: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阅读课本第3页中间小字部分,想一想隋朝的“富”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2、大运河的开凿
举例探讨:南北朝时,南方陈朝有一个姓王的商人,要运送一批苏州产的优质大米到洛阳贩卖。他动用了十辆马拉货车,雇佣了二十几个劳力,在八月份上路,辗转颠簸,历经一个多月才到达洛阳。
大家能不能给这位商人想一个更方便快捷的运送大米的运输方法呢?(提醒学生,公路运输在那个时代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所以水运是一种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阅读课本第二段回答问题:
(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历代统治者都绞尽脑汁去考虑的问题,隋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缩短南北方的距离,更有效地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从六朝开始,南方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经济中心虽在北方,但人口众多,长安、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物资供用,隋朝必须转运江南地区富庶的物产到北方。
(2)看课本第4页<<隋大运河示意图>>,找出大运河沟通了那五大水系及南北起止点、中心。为什么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呢?
(自六朝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丝织业也渐渐地超过了北方,为了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到北方,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的赋税。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看图回答要从余杭运送粮食到长安要经过哪些河段?
学生回答,以利于掌握<<隋大运河示意图>>
(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
(3)如何评价隋代大运河?(学生讨论回答)
积极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消极作用: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 上一篇:第17课 《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相关文章
- 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 › 第一课 看!我们的画
- › 第一课 我们的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 第一课 我爱校园
- ›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课时)
- › 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资源”第一课时
- ›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 ›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一课时)
- › 第六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时)
- › 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 ›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 ›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 ›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