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文章
www.77xue.com
一、教学内容:
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第五单元 国共的十年对峙(1)
二、教学目的:
了解本节知识要点,掌握初步分析问题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三大起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
五、教学过程
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27--1937)
①概括:国共政权对峙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31年11月,中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代表广大工农利益。
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正确理解
①各有相当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
②虽经不断斗争,各有胜负,但并不能消灭对方。
③国共双方代表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不仅指两政权。
④对峙状态历经十年之后,因民族矛盾的上升而共赴国难,联合抗日。
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创立
③“围剿”与“反围剿”
1930年~1934年蒋介石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后令东北军、西北军围剿西北红军。
中共开展反围剿斗争,长征胜利宣告了国民政府军事“围剿”破产
④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交织
1927年~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
①国共为代表的阶级矛盾
②阶级或集团的内部矛盾
中共内部先后有左倾和右倾矛盾;
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势和抗日态度上的矛盾;
新军阀和旧军阀的矛盾;
帝国主义在侵华权益上的矛盾。
③中日民族矛盾
第一讲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
一、实践
(一)武装斗争
三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三次武装起义的背景、时间领导人、斗争过程、特点及其共同点)—投影表格完成
名称 时间 领导人 主要经过及特点 意义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二)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建设
1、 建立:①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会师)
②根据地广泛建立
2、建设:
①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背景、目的、性质、结果)
②经济建设(目的、措施、作用)
党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坚持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
3、巩固: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4、失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原因)
(三)土地革命(1927年10月--1937年7月)
1、 地点: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
2、内容
3、路线
4、意义
二、理论
(一)背景
(二)内容: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原因
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无民主,受封建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用,无组织罢工等合法性权力,因此必须以武装斗争反对反革命。
②中国革命性质决定
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土地革命又是民主革命基本内容。
③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的。
(2)可能性(即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反革命统治力量在全国不平衡。
《2017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相关文章
- 2017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 › 2017学年江苏牛津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 ›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 2017学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 2017学年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 2017年中考数学复习题型总结
- › 2017年春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 › 2017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 2017年七年级下牛津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 › 2017学年市第一中学初一级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 › 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质量分析
- › 2017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 2017年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