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七学习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正文

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05-11 15:22:15]   来源:http://www.77xue.com  高三历史教案   阅读:8896
概要:文 章 www.77xue.com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 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①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②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3.成就:①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77xue.com
文 章
www.77xue.com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  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 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①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②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 3.成就:①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农业的途径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②方法: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①1953年个别企业公私合营;②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得与失 1.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1956年 (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正确决议: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58—1960年经济建设的“左”倾失误 (1)出现: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特点:在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3)实践: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出现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5)纠正错误:从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3.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4.经验教训 ①现代化建设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更要注意遵守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改变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安徽、四川率先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原来叫社队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基本没有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社队企业的生产总值为646亿元。到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72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4%,吸纳农村劳动力达6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0%。 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原来的管理体制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 1978—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城市综合改革,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4—1992年: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以后: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了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199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1985年,邓小平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成 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具有欧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⑶、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这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原因:从历史教训看,闭关锁国造成落后;从世界发展看,各国联系不断加强;从我国国情看,对外开放是改变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内容: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经济管理经验。(“走出去,引进来”)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 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方。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目的: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立: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建五特区的条件:①是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②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毗邻香港、澳门、台湾。)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放区 ①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随后相继把厦漳泉三角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③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3)内地全面开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0xx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凡是经过批准手续、领取了“营业执照”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可以进人这个大市场。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xx年12月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应对。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即入世的利弊:中国入世利大于弊。) 机遇:①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③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⑤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看沧桑巨变 GDP指国内生产总值;GNP指国民生产总值。GDP小于GNP 1、建国以来GDP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新中国建立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而当时印度人均国民收入是57美元,亚洲人均国民收入是44美元。)到1978年,经过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进步,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4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与地区中排104位,位于巴基斯坦和坦桑尼亚之后。) 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增长 根据国际权威组织公布的资料,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到20xx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20xx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 20xx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14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家庭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4、建设小康社会 20xx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力争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20xx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 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城市人口只有5765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10.6%,不仅远远低于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28%,而且还低于当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6%。到1978年,全国城市化率也只有17.9%,城市数量由136个增加到193个,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3、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表现:数量增多,1978—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京津为中心的北京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fa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4、城市化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xx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建设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互联网  互联网又叫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它以TCP/IP网络间协议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它集各个部门、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从而构成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它的出现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 2、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自从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以来,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截至20xx年9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72亿。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有广告、航空、农业、艺术、化工、通信、咨询、娱乐、财贸、旅游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影响:(1)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2)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四、时尚中国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凭票供应肉、蛋、油到各种美味食品应有尽有,以至于“减肥”成为时尚;从骑自行车出门到开私家车远行,“自驾游”成为时尚。人们也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生活时尚的变化,还表现在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装修热”上。很多城市出现花园式住宅,绿地面积达50%。在农村,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大幅度增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富裕地区,农民普遍住上了楼房,安装了电话,配备了家用电脑,卫生设施也不断改进。 社会的流行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既有新创造的词语,又有外来词汇,也有港台语言和各地方言的影响。一段时间里,说港台语成为时尚。流行语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生活时尚在不断更新。 文 章
www.77xue.com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知识 | 教学教育 | 作文大全 | 语句好词
Copyright http://www.77xue.com--(七七学习网)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