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
[例1]右图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的照片,路牌的外文为“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二、近代以来,我国东西部差异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东部沿海首先遭到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 ②近代生产力方式较早在东部地区出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变化。 ③东部沿海地区信息交往,对外贸易便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上向东部倾斜,有利于东部经济发展,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重点和首要目标都放在东部地区。 (2)自然因素: 东部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例2]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更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天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第22讲 世界热点区域的历史考察
知识梳理
一、东北亚
1.古代中国与朝鲜的友好交往。
2.近代、现代东亚国家(日本除外)的历史遭遇和共同抗争。
(1)历史遭遇:都曾遭受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奴役。
(2)共同抗争:①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②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③1950年,抗美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3.二战后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
(1)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2)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
(3)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东南亚
1.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
2.二战中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
3.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长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受西方控制较严重,容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
②由于旧的经济秩序影响和阻碍,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③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过度依赖,带来诸多不确定的不良影响。
④缺乏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引进科技,但对基础科学业的投入和研究薄弱。
⑤一些国家政治专制、对经济过度干预,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
三、西亚
1.自古以来,中国与西亚各国交往密切。
2.近现代史上这一地区争夺激烈的原因和争夺的主要事件。
(1)原因:
①地理位置重要,是三大洲交汇之地;
②重要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必经之地;
③战略资源丰富——石油;
④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美国企国通过这里把势力渗入中亚。
(2)事件:
克里米亚战争、中东问题(巴勒斯坦问题、巴以战争、欧佩克成立、海湾战争、反恐战争等;
3.二战后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和7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原因。
(1)特点: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发展原因:
①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②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
③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四、非洲
1.古代中国与非洲的关系。
2.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的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
(1)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以1956年新中国与埃及建交为开端,中国与非洲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
(3)中国与非洲同属第三世界,属于发展中国家。
3.近代列强对非洲的侵略与非洲人民的反抗
侵略:(1)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扩张方向主要是非洲,西班牙也接踵而至。(2)16世纪到19世纪300年间,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非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其间非洲损失青壮劳动力约一亿。(3)19世纪中期,英国入侵埃及,使其逐渐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4)法国在19世纪30年代侵入阿尔及利亚之后,逐步向埃及、突尼斯渗透。(5)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除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独立外,其他国家全部沦为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反抗:(1)19世纪末,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成为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其中1894—1896年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取得抗意斗争的胜利,迫使意大利承认其独立。(2)1935年10月,由于西方国家的绥靖政府和中立主义,导致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的失败。(3)“二战”期间,北非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
重点解读
一、近代以来亚洲人民为求自由解放而进行的大规模斗争。
(1)五次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潮流:
19世纪上半期反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20世纪30、4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展开,一大批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2)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走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道路;70年代以来亚洲国家之间的联合斗争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9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模式,除日本以外,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例1]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了“三个世界”划争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A.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全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二、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同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开支企业向国外转移,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积累资金。
- 上一篇: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政治文明史
《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相关文章
- 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
- › 2017学年江苏牛津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 ›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 2017学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 2017学年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 2017年中考数学复习题型总结
- › 2017年春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 › 2017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 2017年七年级下牛津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 › 2017学年市第一中学初一级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 › 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质量分析
- › 2017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 2017年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