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七学习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正文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1-10 13:55:18]   来源:http://www.77xue.com  高二历史教案   阅读:8342
概要: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月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1916年底迁到北京出版。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其间有几次休刊。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1894年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以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便决心兴办教育,1902年参与创办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国,在驻德使馆工作。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同年,因不满袁世凯篡权而辞职。后去欧洲,1916年回国,第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http://www.77xue.com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月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1916年底迁到北京出版。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其间有几次休刊。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1894年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以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便决心兴办教育,1902年参与创办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国,在驻德使馆工作。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同年,因不满袁世凯篡权而辞职。后去欧洲,1916年回国,第二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一新。五四运动时,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军阀政客的巧取豪夺,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先学农科,后改学文科。1914年获文学士学位以后,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以《先秦名学史》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2月他还在美国时,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1918年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又把“八不主义”归为四条:“一、要有话说,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他强调“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还率先进行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了几首白话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的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五四运动以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攻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豫人,1898年改名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改学文学。1909年回国。1912年他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工作,先后任科长、佥事等职。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他虽对国事感到失望,但继续探索改造社会的新路。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他一出现便成了反封建斗争中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思想家,在这个斗争中起了极为显著的作用。鲁迅在五四时代的主要著作绝大部分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他的杂感、小说和论文,给《新青年》的反封建斗争带来了更大的深度。他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出发,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发出了解放的呼声。他在1918年5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话的创作小说。它以特有的深刻性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的性质,发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的卓越的论文“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他的随感录,不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而且用旧的必将为新的所代替,新的必将比旧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而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的发展观点鼓舞着觉醒中的人民。正是在这时,他写下了那代表着他的大仁大勇的宣言的名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着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论文、杂感和小说,在青年中引起了极热烈的反应。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它还倡导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3.学术观点 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更客观、理智、冷静的研究,无论是对其主要精神和成就的发掘,还是对其缺失的反思都达到了新的境界。1)关于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在思想领域掀起复古逆流,为了与之抗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便发起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新文化运动。一些学者从更深层次的地方去探究。龚书铎先生在《辛亥革命与文化》中认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应该说是辛亥革命时期‘文化革命’的继承和发展。”这样就把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指向辛亥革命,明确了两者的内在联系。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欧阳哲生在《试论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一文中,联系了明代以来的古籍整理和反传统的思想源流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根源。2)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耿云志认为批评“五四”对科学、民主的提倡过于笼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他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正是由于中国对近代科学、近代民主比较陌生,民主思想传播太少的缘故,也就是说起点太低的缘故。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贡献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叫人树立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第二,呼吁为科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一种爱真理甚于爱面包的人文精神。第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营造了传播新思想、新理论的大好机遇。李刚、陈勤从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这一新的视域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他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三大贡献:贡献之一是开始在思想文化层面寻求现代化的中国发展范式,将这一进程推展到了一个深层次的全面发展阶段。鸦片战争以来,迄于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四大近代思潮的依次推进,既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又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但这些思潮中前两种思潮仅仅表明中国人在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后两种思潮不但表明了中国人在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而且表明了中国人在政治制度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贡献之二是这场运动所激发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情完全摒弃了“华夏中心观”,突破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困局,开始形成一种健康开放的泱泱大国所应有的民族意识形态,不仅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使中国的现代化保持了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性。贡献之三是首次触及了人的现代化问题。这场运动中提出的“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问题,无疑指明了现代化进程的着力点。此外,王元化等也把追求个性解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王元化更是认为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是“五四”首要的精神和成就,而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它的次要精神和成就。3)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缺失。王元化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激进主义、庸俗进化观、功利主义和意图伦理等四大缺失。他认为激进主义是指态度偏激、思想狂热、趋于极端、喜爱暴力的倾向,是后来极左思潮长期盛行的思想根源。他还认为庸俗进化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僵硬地断言凡是新的必定战胜旧的,这种观点不是直接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是源于严复将赫胥黎与斯宾塞两种学说杂交起来而撰成的《天演论》。在他看来,“五四”时期激进主义盛行跟庸俗进化观密切相关。谢友祥也提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缺失包括:提倡的个性解放没有被当作目的,而是沦为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手段;强化了道统为政统服务的传统,加剧了学术沦为政治附庸的趋势。另外,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意义及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等问题,也仍是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彭明的《五四运动史》和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等书对新文化运动都有精辟的论述。 4.插图说明 《北大红楼旧址》 北大红楼位于今天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1918年建成,是北京大学文学院所在地,因大楼用红砖砌成,故名红楼,当时曾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都曾在红楼执教,青年毛泽东也曾在红楼一层图书馆工作。解放后,这里一度是国家文物局办公楼,现辟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5.参考书目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戊戌变法史》汤志钧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编 中华书局1977年版 《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胡华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伟大的开端》第一章 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一章 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马克思主义 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Tag: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知识 | 教学教育 | 作文大全 | 语句好词
Copyright http://www.77xue.com--(七七学习网)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