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七学习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正文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1-10 13:55:18]   来源:http://www.77xue.com  高二历史教案   阅读:8342
概要:8月17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5期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针对胡适过分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李大钊提出,“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同时,李大钊也承认:“我们最近发表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向去做。”但是,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李大钊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地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同时,他也主张“在根本解决以前,还须有相当的准备活动才是”。就是说,在采取社会革命根本解决之前,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争取部分权利等,来组织和发动群众。对胡适所说的空谈主义的危险,不是主义本身所有的,是空谈的人给他的。关于“根本解决”的问题,这是当时革命派与改良派争论的一个焦点。李大钊说:“若在没有组织没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已停止,任你有什么工具,都没有你使用他作工的机会。”“这个时候,恐怕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http://www.77xue.com
8月17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5期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针对胡适过分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李大钊提出,“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同时,李大钊也承认:“我们最近发表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向去做。”但是,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李大钊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地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同时,他也主张“在根本解决以前,还须有相当的准备活动才是”。就是说,在采取社会革命根本解决之前,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争取部分权利等,来组织和发动群众。对胡适所说的空谈主义的危险,不是主义本身所有的,是空谈的人给他的。关于“根本解决”的问题,这是当时革命派与改良派争论的一个焦点。李大钊说:“若在没有组织没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已停止,任你有什么工具,都没有你使用他作工的机会。”“这个时候,恐怕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看法,法律政治伦理等都是“表面的构造”,经济的构造是它们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法律政治伦理等都跟着变动。所以说“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但这只是唯物史观的第一说,还有它的第二说,就是阶级竞争。如果“不去用这个学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这就是说要进行“根本的解决”,必须把工人组织起来,进行阶级斗争。关于“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是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观察中国政治问题所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继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原名和仙,学名彬,又名林彬,字润寰,号泽膺。湘乡县永丰(今湖南双峰县永丰镇)人。1913年秋,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结为好友。1925年秋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后,仍与毛泽东等密切交往。1918年4月,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不久,吴玉章等在北京倡导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蔡和森受新民学会委托,赴京筹备留法事宜。在京期间,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与妹妹蔡畅及向警予等人,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期间,蔡与向警予结婚。1921年10月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同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三、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局委员。1925年5月参与组织和领导五卅运动。10月受中共中央委托,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届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后作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留驻苏联。1927年4月回国后,参加领导大革命运动。参加了中共五大和六大,中央宣传部长。1931年6月因叛徒顾顺章出卖,在香港被捕,随即被引渡到广州。在牢狱中,他受尽折磨。8月,被国民党残酷地以铁钉钉死在监狱的墙壁上。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原名双、霜,后改名爽,改号秋白(亦说秋白为字)。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瞿秋白在俄文专修馆,除了学习俄语、英语、法语,还研究文学、哲学、佛学,去北京大学旁听过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胡适的讲课,试图寻找人生问题的答案。参加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既使瞿秋白受到震惊、鼓舞,又使他进一步看到中国社会问题的深重,促使他去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索中国的出路。1921年5月,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9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他除了做记者,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讲授俄文,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的翻译。当时在东方大学读书的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对瞿秋白讲课时热心认真、诲人不倦有很深的印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Tag: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知识 | 教学教育 | 作文大全 | 语句好词
Copyright http://www.77xue.com--(七七学习网)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