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主编。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等。《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期四开四版,主要栏目有:国内大事述评、国外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新文艺、读者来论、新刊批评、名著等。第二十五期以后,因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被捕,改由胡适担任主编。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出到第三十七期,被北洋政府封闭。在“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了进步思想,传播了革命道理,鞭挞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报道和评论了这一伟大运动。胡适担任主编以后,在《每周评论》上,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论。这反映出“五四”时期的统一战线开始分裂,也反映出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斗争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在“五四”期间,《每周评论》对于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毛泽东(18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http://www.77xue.com
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主编。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等。《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期四开四版,主要栏目有:国内大事述评、国外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新文艺、读者来论、新刊批评、名著等。第二十五期以后,因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被捕,改由胡适担任主编。
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出到第三十七期,被北洋政府封闭。
在“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了进步思想,传播了革命道理,鞭挞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报道和评论了这一伟大运动。胡适担任主编以后,在《每周评论》上,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论。这反映出“五四”时期的统一战线开始分裂,也反映出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斗争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在“五四”期间,《每周评论》对于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泽东是笔名。湖南湘潭人。1911年在长沙湘乡中学就读。这时开始拥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主张建立新政府,反对独裁的清王朝。他同一些同学剪去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不满。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到湖南起义的新军中当兵。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退伍后继续求学。191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继续学习。1918年4月,与蔡和森、萧子升、萧三、何叔衡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由毛泽东主持会务。同年8月,同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萧子升等到北京,后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在李大钊等帮助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长沙领导五四爱国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革命思想。同年底,率驱张(张敬尧)请愿团到北京,在京主持驱张运动,1920年夏经上海回到长沙。在京期间,同李大钊、邓中夏等联系密切,用心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920年夏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11月间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因陈独秀函约,与何叔衡、彭璜等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同何叔衡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会后,回湖南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1922年,领导长沙、安源等地的工人运动。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委员。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后补中央执行委员,第二年任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刊》。1926年在广州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发起在武昌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文章。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工人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冬,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1914年9月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在日期间,他留意国内政治形势,参加过反对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斗争。1916年回国后不久,任北京《晨钟》报的总编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1918年1月,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随后还兼任经济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参加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编辑部。这一年7月起,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或讲演,明确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8年1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了《每周评论》。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编辑“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新青年》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文中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对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了坚决的斗争。他在1919年2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批驳了胡适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当年10月李大钊发起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李大钊、张国涛、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等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1922年,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与推动下,李大钊根据党的决定,到上海会见孙中山。他们讨论了国共合作问题。随后,李大钊等共产党员即由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了国民党。李大钊还介绍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同孙中山会见。经过会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