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七学习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 正文

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

[05-11 15:22:15]   来源:http://www.77xue.com  高三历史教案   阅读:8459
概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只重农部重商的重农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b.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c.王夫之:是以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倚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否定理学家主静地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地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二、知识深化1、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
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77xue.com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只重农部重商的重农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b.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c.王夫之:是以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倚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否定理学家主静地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地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二、知识深化 1、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初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灿烂;明清时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此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反作用。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为历史变革起了摧毁廓新、敷陈新义。 2、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它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这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分析: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学艺术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如两宋时期多民族国家并立,国家分裂,陆游的诗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从唐代传奇到明清生活也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4、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族,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王 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以宗法等级制度和武力来维护奴隶主阶 级的统治。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局面,其中儒家、法家、 道家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选择奠定基础。秦在法 家思想的指导下,巩固了统一,但也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未起到应有作用,反而 导致秦的灭亡。西汉之初,采取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并且在以后大动乱之 后都会采取这种策略。西汉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董仲舒吸收道家 和法家等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知识 | 教学教育 | 作文大全 | 语句好词
Copyright http://www.77xue.com--(七七学习网)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